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动态>>文章阅读
【学习材料】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管窥
发布时间:2012-01-03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赵静芬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管窥

推荐理由:她的孩子用两星期的时间学完教材,她的孩子不怕考试……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韩兴娥,一个默默坚守,大器晚成的名字;韩兴娥,一个小语界横空出世的名字。她和她的韩式海量阅读教学法已经声名远扬。在母语教学流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我们迷惑,我们徘徊……深入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老师折戟而返的玄妙之门。           (推荐人:赵静芬)

一、多种读本做教材——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让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多姿。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有各式各样的读本。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在书店里买的,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好儿歌、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更有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双丰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

这么多教材从哪来呢?就地取材是韩老师获取教材的基本途径。入学第一天每一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她编辑的小册子,有《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等,在学生不会拼读音节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识字;《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音乐》上的儿歌也被她编辑成阅读、识字的教材;《拼音报》、《阅读指南》等报刊也是阅读识字的好教材;不用指导就能理解的《好妈妈儿歌400首》也成为了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低年级孩子理解的难度大,不求甚解,照样也成为她和孩子们的教材。也是她获取共读教材的好办法,她曾借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在中年级全部读完小学阶段的课本。学习《论语》、《道德经》时,学生买了不同的版本相互交换着看,反而更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

二、一个字扫天下——韩兴娥的教法其实很简单。

看了韩老师的教学实录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学生自有一种原生态的主动,投入到读本中去。没有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学生并不觉得突兀。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无非是: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

有老师统计过,韩兴娥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三十几次,读各种文字的总量能达到一万多字。同样一节课,她的学生为什么能读能背这么多内容?教师规避了繁杂的解说,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多年来,韩兴娥老师就凭借简单的一个字闯天下,让她的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的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不再是奢望。

三、废话少说,润物无声——韩兴娥的一年级孩子们静悄悄地成长。

韩老师首先抛弃正确的废话。在第一节课上,她绝不给孩子们讲学习的意义、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也不给他们讲在学校里、在班上的行为规范。韩老师的入学教育也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

升旗前他们唱《国旗》: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星星亮晶晶。十月一日国庆节,我向国旗敬个礼。

上课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坐得正,像口钟。 站得直,像棵松。走路时,挺起胸。

写字前背诵《爱护眼睛》:小眼睛,亮晶晶, 样样东西看得清。好孩子,讲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

其次韩老师创设了安静的环境。她认为只要在老师领读时教室里是安静的,教学对最差的学生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布置写字母的时间要在下课前10分钟,不要频繁地更换教学内容,如看书、看黑板、看屏幕的时间不要太短。学生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组织教学,老师说话太多、声音太大不利于创设安静的氛围。最后五花八门的教学组织方式,让静延续下去。小组之间进行评比,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走下讲台,防止滥竽充数。全班教一个学生。手到、眼到、口到,做武林高手。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初入学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安静。

请看韩老师的教学片断——

韩老师出示卡片,有的孩子张嘴要说,她伸出食指放嘴边地一声示意,孩子们的手赶紧在儿歌中找寻,找到的用手指着,仰起头骄傲地看老师。老师转着圈看,耳朵靠近孩子们的嘴,听他们轻轻地念。找不到的、不会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然后韩老师让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从胸前向前一推,像乐队指挥一样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孩子们的回答大合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念着。

下一个词看谁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孩子们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师,期待着下一个词出现……

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生字表。

四、目标明确,方法科学——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符合汉语言教学的规律。

有人看到韩老师把高年级的课文放到低年级来学,就有训练目标不明确之疑。而韩老师的看法是,自己的学生已经读了大量的文本,很多比小学课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读过了,小学的课文对这样的孩子已经鲜有理解的难度了。然而,即便是有这样的理念,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进课堂呢?当然不能。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

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

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

高年级:《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

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值得赞赏的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还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特好的范例,就是要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比如60多万字的《上下五千年》,韩老师领着学生来回读过两三遍,将书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烂熟于心,这种功力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短小的选文,六年里,没有让孩子读一本有挑战性的大部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培养学生读有深度书籍的时机,最终的结果是:大量的中文系本科生都缺少读长篇的耐力。

看看韩老师是怎样带学生读《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韩老师课前参阅了大量的资料,但真正直面原文时,她还是陷入了为人师者最难堪的尴尬之境:她所选用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韩老师对学生坦陈自己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她们师徒见到文中的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读不懂,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读的速度较快,半年时间,他们粗略地学完了三本书。再回头去复读时,师生发现,当时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无师自通——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解释大体意思。于是下学期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又学习了第二遍。

这次经历,让韩老师悟出了一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内容起先可以囫囵吞枣,再反刍时就会轻车熟路。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后来就成了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韩兴娥不沾边。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润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润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