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训练系统》等系列丛书很适合一线教师阅读。也许读了《我的作文教学训练系统》,你会说,有了它,我会教作文了。作文兴趣的激活,作文意志的磨练,我们想了很多法,走了很多路。回到原点,找找训练的法,不失为一线教师的上策。他自己说这会是一本害人的书,我却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无知,感受到了学习的迫切需要。
本书章节简介如下:
第一章“心灵力”训练 (敏感力 思考力)
第二章“描写力”训练(说话力、动作力、表情力、场面力)
第三章“构架力”训练(构思力、选择力、他心力)
第四章“打磨力”训练(基本力、洁净力、提升力)
小学里,女生比男生更有作文优势吗?答案的肯定性,可以用现实的状况来回答。为什么?有人说,女生乖巧、听话,比男生勤奋;有人说女生的文面干净,印象分高。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是很有道理。女生总体比男生写得好,不是她们比男生努力,而是女生天生比男生敏感。女人是感性的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难怪周国平说,女人做哲学既是对哲学的伤害,也是对女人的伤害。小学作文大都写自己的情绪、情感,那团情绪、情感即作文的中心。小学里的男生粗不拉几,不细腻,不细致,作文自然比不上女生。老师批评小女生,小女生战战兢兢了一堂课;老师批评小男生,小男生朝老师的后背做个鬼脸,什么事都没了。小男生和小女生,都写老师批评的事,你说,谁写得好些?
■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敏感,不是眼睛看出来,也不是耳朵听出来的。敏感来自内心。作家都比较敏感;不敏感,作家只好在家里“作假”。怎样的人敏感?林妹妹那样的人;别人的一句话,能在心里掂量三天五夜的人。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看得见、听得到的世界;一个内在的,看不见、听不到的世界。后一个,即人的内心。作文写得好的人,拥有两个世界;作文写不好的人,只有一个外在的世界。教作文,不能只忙文字上的活,要使学生确认,人,还有一个广阔、丰富的“内在世界”,进而,要关注“内部世界”;关注久了,人即会敏感起来。
学生喜欢故事,不妨讲个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专家要进行一次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关押死刑犯的监狱,有一位死刑犯,明天要执行死刑,征得死刑犯和监狱领导的同意,进行了如下试验:将死刑犯关进一间漆黑的狱室里,用刀片在死刑犯的手腕静脉上,割一道口子,让血不断流出,流在一个盆里,“滴哒滴哒”地响。
第二天,心理学专家再次来到狱室,死刑犯已经死亡。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死于失血过度。实际上,心理学专家所用的刀片,是钝的,根本没有割破死刑犯的皮肤,“滴哒滴哒”的流血声,是事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放水的声音。
死刑犯不知道这些,他以为自己的血在不断地放,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学生明白了,人有心理的力量,那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把钢丝拉在
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一条灯光大道。第一组同学过去后,灯光大道下的灯,亮了起来。第二组同学一脸胆怯,不敢前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成千上万条毒蛇相互缠绕,昂头吐芯。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过去吗?
小乙,短头发,圆脸蛋,叽叽呱呱的女生,嚷道:“我可不去,毒蛇咬死,会死得很难看的。”
头顶的大灯也亮了起来,绝大多数的同学又面色从容,鱼贯而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罩子,两侧还有透明的玻璃护栏,绝对安全。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不敢过去?
戊中“敢”了,丁丁仍然“不敢”。“玻璃罩子下的毒蛇,仿真的,塑料的,现在,你敢不敢过?”我这么一说,丁丁连连点头,敢了。
人的心理影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行为。一丁点的小插曲,人的内心也会泛出丝丝的涟漪。你不关注新闻,美国大兵啥时候从伊拉克撤回,你自然不知道;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里的一个个念头、想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自然一无所觉。
人的心理的力量不是微小的。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吗?
■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我出字谜:一字十八口。
阿丙,文静的男生,带着眼镜,喜欢书法,字儿公正秀丽。他稍作思考,举手回答:“杏”字,“十八”放在一起,是“木”,上面一个木,下面一个口,连起来,一个“杏”字。
戊中,男生,活泼的男生,薄嘴唇,大虎牙,脑子转得快,他说:也可以是“呆”字,“口”放上面,“木”放下面。
“‘十’和‘八’放在一起,有很多种放法,放上?放左?放右?你选择了哪一种‘放法’?”我抓住阿丙回答的漏隙,追问。
小乙满脸不屑:谁会放左、放右,当我们白痴啊。想都不用想,“八”的一撇,放在“十”的左下方;将“八”的一捺,放在“十”的右下方,成了一个“木”字。
“十”和“八”组成“木”,太简单了,想都不用想,一下过去了,溜过去了。然而,每个人都会按小乙说的去想。太简单,容易忽略。写作文,要把别人忽略的想法,捕捉出来,读的人才觉得你“细腻”,你“有才”。
再出:“一条小狗四张嘴”、“
前一个,大都能猜出来,我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说清楚,说出别人忽视的念头。后一个,有难度,想不出来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将想不出来的“想”,也说出来。
阿丙怎么也想不出“
猜谜,猜出答案是开心事;关注自己的内心,猜不出,也是好事。猜不出,你有左冲右突的想法,想法、念头反而比一下子猜出来的人,更杂,更多,更丰富。
“九十九,打一字。”不管猜不猜得出,三分钟后,写下心里想的。戊中定不下来,见我路过,招呼我,说:“我猜出来了。99等于100减1 ,‘百’字上去‘一’,‘白’字?”
“‘百’是怎么来的?哦,数字的100,转化为汉字的‘百’。一横怎么来的?数字1,转化为汉字的‘一横’。‘百’字上的一横?‘百’字,拿去上面的一横,剩下个‘白’字。”我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怕影响旁边的同学,“人内心的想法,快如闪电,你写不长,写不具体,不是没有写的能力,而是你没有静的能力,没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回味,那一闪而过的内心。”
丁丁,小女生,瓜子脸,马尾辫,白白净净的,她猜出来了,写下了内心的想法: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唉,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缺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的“一”横,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小乙没猜出来,内心的想法也写得很不错: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呀。像“
没写好的,没将内心的“猜”写清楚的,没关系,课后,从写好的伙伴那里抄两段,抄好后,读一遍,琢磨别人怎样捕捉内心的,也有收获。
猜谜,内心有着连续不断的想法、念头;做一道应用题,内心也有着连续不断的推算、思考。写作文,要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念头,写出来,那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能力。
■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故事往往蕴藏很多无法明说的内涵。
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一个人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上帝不愿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他担心得到太容易了,人们不懂得珍惜。上帝把天使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人必须努力、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
上帝回答说:“不,不能怎么做。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
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沉入黑暗的海洋深处。”
上帝还是不满意:“不,那儿也不行。人类已经学会潜入深海的本领。不用费力就能找到它们。”
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带到雪山之顶,把它藏在那里。”
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不,人们最终会攀上最高的峰顶,然后把礼物带到山下。”
天使们毫无办法,只好说:“我们确实不知道把成功和快乐藏在什么地方。天上地下,高山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人找不到。”
这时,上帝开口了:“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埋藏成功和快乐。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内心最丰富、最复杂、最广阔,上帝将他的礼物藏在人的心里,太高明了:(1)人的内心丰富、复杂、广阔,黑灯瞎火,不可捉摸。(2)人“活”在外在的世界里,人“活”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里,忘记了眼睛和耳朵之内,还有“活”在自己的心灵里。
下节语文课,老师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第一句,“我”有什么内心的想法?
大甲,高个子,比班上最高的女生,高出半个脑袋。大伙跟她开玩笑,哪天成了名模,别忘了我们。大甲说,老师说要检查,“我”为什么课间一直背书?里面有原因。
丁丁顺着大甲的话,说:“我”肯定没有背出书来,心里一定很乱。
“‘乱’字,猜得准。不过,单一个‘乱’字,不行,要把心里的‘乱’,细细地写下来,才是作文的高手。”我给后面的话,划上横线,“这里呢?”
“同桌背不出,‘我’背得出,却不抽‘我’,‘我’,‘我’,”阿丙一着急,小脸发红,有点口吃,“‘我’心里一定有想法。我也经历过,希望老师抽我背,自己又不敢举手,心里很矛盾的。”
男女生分两大组。男生给第一句添“心里的想法”,女生给后面的添“心里的想法”。写后,比一比,谁添的“内心活动”多。
学生写后,不管写得好不好,有了写的心得或困惑,我再出示范句: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多光彩。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抱”得熟一点。
“万一老师抽到我……‘抱’得熟一点”,是“我”内心的盘算。人做任何事情,都由心里发出指令,再去做。把内心的想法捕捉出来,有条理地捕捉出来,这是作文的一项大本领。
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很不熟,疙里疙瘩,我听得心里直发痒,恨不得站起来帮她背。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真怕老师发脾气,老师一发脾气,遭殃的不是她一个人,大家都提心吊胆的。幸好,老师没怎样,只说课后好好背,下午还要查她。老师再请人背,我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的目光朝我扫来,我兴奋得脸都发烫,心里祈祷着,喊我喊我,我背我背。手自信满满地往上伸。老师的目光从我的手上掠过,到那边去了,我一下子泄了气,看来,没有表现的机会了。哎,早知如此,课间我就不背死背活了……
添了两处内心活动,人“活”了,故事“活”了,作文“活”了。
上次的“猜谜”,只要按着心里“想”的顺序,将“想”的内容写出来,八九不离十了。很多时候,人的内心只是一种感觉,惊恐,喜悦,生气,慈悲,哀伤,愤怒,等等。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将内心的混然一团的“惊恐”或“喜欢”、“哀伤”或“愤怒”,用文字清晰地写出来;而不能“我很开心”“我很愤怒”“我很痛苦”。
我拿出气球,作文课上吹气球,好玩,兴奋。
“我吹气球有个怪脾气,不准发出声音,谁尖叫,我生谁的气。”活动前把规则说清楚,每一个学生似乎天生地愿意接受游戏的规则,而不是作业的规则。
我把气球吹大,眼看要爆炸了,停止,给学生感受自己的内心。走下讲台,靠近大甲的头,吹一口;靠近小乙,吹一口;靠近阿丙,吹一口;快爆破了,靠近丁丁,假吹;靠近戊中,假吹。唬得学生们捂着耳朵,侧着身子,闪,闪,闪。
眼神朝这儿瞄一下,那儿瞄一下,小乙错以为,下一个是她;阿丙误以为,下一个是他。也有几次“暂停”,给大家喘息的机会。反复几次,回到大甲身边,将气球吹爆,把大甲吓得比小乙还“小”。
安静,回顾自己的内心,紧张、放松、害怕、刺激,都有;写吧。
大甲写的:
气球越吹越大,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红气球一个颜色了。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小乙那儿了。小乙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老师朝我走过来了,在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谁出声,谁写检讨。我估计,她心里一定有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小乙写的:
<管>老师似乎听到了我心里的祷告,真的停止了吹气球。我们都呼地松了一口气。这口气刚松到喉咙口,还没来得及吐出去,<管>老师又吹了起来,哼,他只是吹酸了嘴巴,休息一下!我还没有反过神来,只听得惊天动地的响声滚滚而来,“砰——”我的天啊,地震了,海啸了,老虎来了,快逃命啊。
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自己没想到的句子,将别人的精华,“借”进自己的片段里。
■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小时候,有篇课文《找骆驼》,印象特深,现在派上用场了。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吗?”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我请学生猜,老人会怎么说。学生说上什么或说不上什么,不要紧,将学生的注意力收过来,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那就好。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嘛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人的脑子,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一个现象,推想到下一个现象。“不由自主”到了什么程度?连自己都不知道已经进行了“推断”“推想”。你看了一眼天上的乌云,不由加快了步伐,那是你有了“乌云黑,大雨来”的推想。太阳出来了,你把阳台里的衣服挂到外面,那是你有了“太阳里晒衣服,干得快,杀菌”的推理。“推理”成一种“本该如此”的生活习惯,倒把习惯背后的“推理”给忘了。
《找骆驼》中的老人,没有存心要为商人找骆驼,他有这方面的经验,这经验自然而然地帮他完成了推理。要是没人来问“骆驼”,一两天后,老人也就把“骆驼”给忘了。学生内心里的各种各样的“推理”,没有一颗“留意”的心,也会不知不觉地丢失。
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开启心中的“推想”之门。
课前,我拍了一小段录像:
(1)办公室的浦老师,坐第一排,离门口最近;第二位杨老师,教数学,稍胖。第三位李老师,教英语,稍瘦,坐空调下。
(2)镜头回到门上,门上贴着一张纸,上写: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纸上,什么意思?难不倒大甲:“办公室里,某个老师很怕冷,提醒大家要随手关门。”
“那‘冻成冰棍”的人,会是谁?”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同学都认识,我又问,“写这张纸条的人,会是谁?”
学生在心里头推理,判断,不能“说”,为“写”伏笔。给足“想”的时间,再将内心的“话”,变成一句句清楚、明白的话,有条理地写下来。
请看戊中的《谁冻成了冰棍?》:
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张绿色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办公室里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冻成冰棍”的会是杨老师吗?不可能,杨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冷,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靠门最近,门一打开,浦老师第一个受到寒风招待。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跑得最起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他可没有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李老师?不可能。纸条是最近出现在门上的,这段时间是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浦老师写的?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人物,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再说,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浪费电,浦老师是出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究竟是谁写的?戊中猜得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猜”“想”,用笔捕捉了下来。
我和学生一起读布鲁诺的名言:“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多的理解。”
对于作文而言,观察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思考、推断,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推断的人,笔下才会有无穷的文字,一个人看到的事情、现象可以结束,思考、推想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你愿意。
我拿出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推荐道:“它会让你享受到观察后的思考、推断的乐趣。也希望你能做一个观察后,能思考、会推断的人。”
■矛盾,普遍的心理活动
多年前,有一篇高考作文,因一段内心活动,获得了高分。怎样神奇的一笔——灵魂深处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工作证号码,投诉他!”另一个我说:“可是,你每天都搭乘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哦!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一个我又说:“这是小事,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不良现象,我明白了……
小学生也能看出它“神奇”在哪里:用两个“我”,写内心的矛盾。
作业,先玩再做、先做再玩?上课,举手还是不举手?排队,安静等候,还是边聊边等?尿急,忍一忍?向老师请假?人,时刻处于选择中。吃饭,吃这个菜?那个菜?穿衣服,这件还是那件?只要有选择,内心就有矛盾。人,经常处于“选择”的矛盾里。
捕捉内心的矛盾,不深奥,只是没想到;小学生也会,请看:
我跑啊跑,跑得满头大汗,腿不听使唤了,像长在别人身上的了,不行,不行了,一个我说:“不要跑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休息,休息一下。”我刚要停,另一个我跑出来,大喝:“不能停,下定决心,闯关,勇往直前!”偷懒的那个我说:“又不是正式比赛,干嘛那么认真。下次好好练。”勤奋的那个我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想拖到下次的人,不会有成绩!”
真的不难。打消了“畏难”情绪,我出示练习:
我考了90分。90以上,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到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试卷发下来,有一道题,和同桌的答案不一样,老师都批了对,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讲的话?不讲的话?两个“我”打起了架。请学生写“内心的矛盾”。阿丙话不多,出手却不慢,很快,片段写好了:
另一个我说:“天知地知我知,赶紧将错的答案擦掉,改一个正确的。”
我急了,蹦出来嚷道:“不行不行。你这样子,丢的不是分数,是诚实!”
“难得撒一回谎,不要紧。心里知道错了,就行了。再说,我不也是想哄妈妈开心吗?”
“妈妈知道我的行为,开心得起来吗?刚学了孔子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螃蟹看起来,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是勇士。现在,没人说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只会说贪吃的庸士。第一个想到“一个我、又一个我”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是懒惰,是不动脑子,死模仿。
内心的矛盾,不能总“一个我、又一个我”、“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内心的矛盾,不能用一个模子套。
高尔基的《母亲》,里面也写两个“我”打架: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接着又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吗……”
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丢掉箱子逃吗?”
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吗?……赶快跑!……”
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若,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地,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动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 像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写“母亲”内心的矛盾,心灵的挣斗,没用“一个我、另一个我”。法无定法,写内心的矛盾,也有无数种没有定下来的方法,作文,要有一种“不轻易重复别人”的念头。
到这里,我出示另一个“矛盾”情景,请学生练习。
我得了100分,高兴得不得了,“第一”又保住了。看到同桌的试卷,我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究竟谁错呢?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两个“我”在打架。不能写“一个我、另一个我”或“一个天使、另一个恶魔”的模子写,用“自己”的方式。大甲的片段不错:
不讲吧,总觉得心悬在半空里,不踏实,好像从老师那儿偷了东西。讲吧,我的“第一”让位了,我的“肯德基”也泡汤了——妈妈答应我的,只要考试100,她就奖励我“肯德基”。不讲,我决定了。再看到左臂上那两条鲜红的杠杠,它们仿佛也在嘲笑我:你怎么这么虚荣,这么懦弱?讲,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商场里,同一件衣服,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能说这件衣服一会儿惹人喜欢,一会儿惹人讨厌,那只是人的审美不一而已。同一件衣服,你说贵,有人说不贵,人的消费观念、购买能力不同。
同一件事,同一个物,不同的人的内心反应,不一样。写作文,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反应,哪怕不一定正确;对作文来讲,那个不一定正确的想法,才是最真实的想法。只有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作文,才能不只写出外在的事件,还写出由它产生的、贴着自己灵魂的情绪与念想。
期末,班主任为学生写评语,学习好,或者有个性、特长的,好写。学习不好,也没进步,要特长没特长、要特点没特点的,难写。难在哪里?学校要求多说鼓励的好,表扬的话。怎么些呀?一位老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句经典的话。我卖了个关子,扫视全班,才抖出底儿:“该同学学习成绩十分稳定。”
一阵笑声。大甲没有笑,她说:“那个同学看了,会觉得嘲讽,我笑不出来。”
“你很善良。” 我点头,请她坐下,“同一个笑话,有的同学笑,有的同学不笑,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不会完全一样。你要忠实于自己的情绪反应。”
我又问两个笑的同学,一个哈哈大笑,一个轻轻一笑。同一个笑话,同样是笑,笑的程度不一样。对同一件事的情绪一样,然而,反应的强度不一样。你要能捕捉自己的反应的强弱程度,大笑的同学,你要能写出大笑,轻轻一笑的同学,你要写出自己的轻笑,这就叫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我请笑得厉害的戊中和小乙,说说“笑”的由来。
小乙平静了,说:“那老师很风趣,稳定,就是没有进步;十分稳定,那是说‘十分不好’。这么一想,我觉得很好笑。”
戊中的理由:“听到最后一句,我想起了班上一个‘学习十分稳定’的同学,上一个课间,他欺负我,我觉得那老师的评语,帮我出了一口恶气,不由得笑了。”
你看,“笑”的背后的理由,不一样。两个人内心的话,一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写作文,要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的“想”,写出来。
以往,老叫学生睁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听人的对话,看人的动作、表情、外貌,这没错;错的是,忘了让学生去关注内在的世界。人的内心世界,至少等于“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之类加起来的世界。
人的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一般都夹带人的内心活动、内在情绪。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敏锐、敏感的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内在世界”,经常表扬、夸奖能用语言捕捉“内心世界”的学生。老师的关注赢来学生的关注,老师的作文审美,会成为学生的作文审美。
读到戊中这样的话,要欣赏,要夸奖:
黑暗中,我的房间变得没有边际,UFO 攻打地球了?火山爆发了?遇到恐龙了?地震了?NO,NO,NO,撞到床脚了。继续往前走,“咚 ”, 又撞床脚了?NO,撞墙了。可怜我,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摸到门口。要是我有一双猫眼就好了,黑暗中也看得见。
读到丁丁这样的话,要欣赏,要表扬:
望着一群欢快、自由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真是的,作业都做完了,还不让我出去玩,还说什么为我的安全考虑,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我玩。一天到晚补习,我生下来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哪天你们才不再束缚我的翅膀,让我自由飞翔?!
小学生读书,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是一跳而过,就是一带而过。以“人物的内心”为主题,去阅读,再交流,会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加上平时的练习,能比较快地将“阅读力”转化“作文力”。
■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与一个人握手,有人说:跟那人握手就像跟树枝握手。
又有人说:跟他握手就像握住了一条泥鳅。
那文字有灵气吧?文字有什么灵不灵、气不气的呢?文字的“灵”、“气”,来自人的“灵”、“气”。人的“灵”、“气”不是眼睛看来的,耳朵听来的,而是,内心敏感出来的。
心灵的敏感,不是几次练习解决得了。它要长久的、持续的“敏化”。怎么“敏化”?我有一招:心灵物语。每周一次,和一个“不是人的物体”对话。
请看大甲的:
复习课文,语文书突然开口对我说:“主人啊,我要投诉你,你千万别用佛山无影脚把我踢飞啊!”
“嗯,放心吧,我很爱惜你的,不会虐待你的。”我伸出右手,对天发誓。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点,”语文书把身子往前倾,翻到了第二课《三亚落日》,“你看,前面几篇课文,预习的词语你都划下来了,上课还注明了重点的句子,画几条线出来。读课文语气加重的地方,你也用了小三角标明。这些圈圈画画,是你认真学习的表现。”
我的脸上泛出了幸福的红光,我怎么会伤害语文书呢,表扬都来不及:“呵呵,多谢夸奖!”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语文书按捺不住了,把身子往后一歪,翻到了《夜晚的实验》,“你再看看这篇课文,除了划出生字词和最后一句话,别的呢?”
“我,我,我……”脸上的红光顷刻间变成了不好意思的青光。
语文书摸了摸脑袋,沉思了一会儿:“我看呐,你八成是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了。”
“我又不想这样!”我把语文书翻到了前面,“不写得挺认真的吗?你也不必这么苛刻吧?”
语文书摇了摇头:“不是我苛刻,你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这样下去,绝对有问题,你要对自己严格一点。”
“嗯,”我点了点头,“从今天起,我一定注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误了大事!”
语文书看着我,笑了:“这样才配做我的主人,主人加油!”
与语文书对话,与小狗对话,与花瓣对话,与大树对话,与小草对话,与黑板对话,与试卷对话,与蚊子对话,与太阳对话,与月亮对话,电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试卷,课桌,垃圾桶,黑板擦,讲台,粉笔,都行。教室里的写完了,写校园里的,杜鹃花,喇叭花,草坪上的草,路边的杂草,枫树,香樟,紫藤,冬青,路灯,水龙头……
一切都能成为“物语”的对象。与一切的“不是人的”东西的对话,“对”的“话”,都是人的心里的“话”。
一次,两次,三次,一学期,二十次;一学年,四十次;两学年,八十次;一次次的,与花草树木“对话”的人,内在的“话”会多起来,人也会随之敏感起来。某天,一片叶子落下,戊中停下脚步,弯下腰,拾起来,抚摸一番,思量一下,那太好了,敏感了。
有人说,鞭策一个作家的好办法,别让他得志。不得志的热,忧伤而多思。忧伤而多思的人,能保持心灵的敏感。敏感,写作文的重要品质。
■“以心转物”和“以物转心”
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写出别致的祝福“短信”。
春天有人这么写:
春天来了,冬天已经过去了。我代表田里的青娃,山里的蝴蝶、水里的鱼儿、树上的鸟儿、园里的花儿。祝大家笑容如春天般温暖,像花儿一样绽放。
夏天有人这么写:
喜鹊喳喳叫,为你送上好运道!蛤蟆蹦蹦跳,跳出生活好劲道!鸭子摇啊摇,让你天天乐逍遥!我的短信绕啊绕,夏日祝福就送到!
秋天有人这么写: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继续幽兰弥漫旷谷;祝福一位朋友,是笑看短信的你。在秋天的季节里祝福快乐!
冬天有人这么写:
冬天的风要刮起了,雨要飘起了,寒冷要侵袭了,朋友,让我问候短信燃起一把火,将你温暖,愿你保重身体,健康快乐!
季节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季节,“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除夕,下了一天的雨,你能用“雨”,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下起了大雪,冷得不得了,你能用“雪”,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没有下雨,没有下雪,也没有阳光,阴沉沉的,你能用天气发祝福短信吗?
丁丁写下雨的除夕,短信如下:
每一滴雨都寄托了我对你的思念,每一滴雨都凝聚了我对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伸出手,接一滴雨吧,那是我一路风尘而来的心。
大甲写下雪的除夕,短信如下: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阿丙写阴沉天的除夕,短信如下:
阴沉的天上,每一朵云里都挂满了沉重的想念和祝福,今晚,也可能明早,我再也挂不住的满腔的祝福和想念,会随着雨点降落在你的房顶。请你一定要注意查收。形状:雨;内容:想念和祝福。
天气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天气,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上次,我让大家回家看电影《草房子》。《草房子》里有两场雨。
第一场雨:
油麻地小学要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桑校长选文艺苗子,选到的留下,没选到的,走人。秃鹤很想上,却没选到,心情很不好。秃鹤来到芦苇边,风来了,雨来了。
第二场雨:
一天,下大雨,桑校长让桑桑去叫纸月留下,纸月不肯。桑校长得知后,亲自将纸月追了回来。桑桑见纸月回来,雨中舞动着雨伞,大叫,放鸽子。
两场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场雨,表达了秃鹤的伤心,愤怒,绝望。”看了我剪下的电影片段,问题迎刃而解,阿丙答道,“第二场雨,纸月不肯留下,表达了桑桑的失望;后来,纸月回来了,又表达出桑桑的喜悦。”
雨,真的如此“敏感”,随着主人公一起悲、一起喜?
“不是的。”丁丁看着画面上的桑桑,心,仿佛到了那个纯真年代,“其实是作者,还有导演,用‘雨’表达‘人’的心情。”
我撑起一把雨伞,踩着与雨一样好听的韵律,走在细雨湿润过的路上,脚很舒服,心很惬意。淅淅沥沥的雨落在伞上,沿着伞面轻轻地滑落,一滴,两滴,三滴……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来,跌到水坑里,绽放出一朵朵小花,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片段里的“雨”是欢快的,雨如“断了线的珍珠”;雨如“朵朵小花”“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天的心情就好像和人一样,捉摸不透。哗啦啦,一场暴雨闪电般从天而降,残忍地砸在人的心上,刺痛心口。这场雨昏天黑地地下了整整一个上午。”
片段里的“雨”是无情的,冷酷的,残忍的,“砸在人的心上”“昏天黑地”。同样的雨,不同心境下,雨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同样一轮月亮:
(1)抬头望那月亮,月亮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2)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像伙伴们那笑得甜甜的嘴……
(3)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犹如一张冷冷的弓,冷冷地注视着我……
老祖宗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前两句的空旷景象,越空旷,越衬托出作者的“千万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满天霜”“江枫”“渔火”,与“愁”字联起来,一读,一想,一思,一品,味儿出来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的内心全藏在里头了。千年后的我们,一看到昏鸦,眼前不只是一只鸟,还有孤独,昏暗,不祥。
聊了上述内容,我出示两个情景: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66分。回家后,一向严格的妈妈会怎么教训他?还有,和同学约好星期天去钓鱼,不知道还去不去得成?揣着那份沉重的试卷,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
——那天,或许是个晴天,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往日时常见到的阳光、树叶,路边的野花。那天,也许是个阴雨,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乌云,看到了雨水,看到了水花……
张明语文考试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一向重视学习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怎么褒奖他呢?买玩具,还是肯德鸡?还有,上次爸妈答应给他买溜冰鞋,何不趁热打铁?揣着那份写满希望的试卷,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
——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公园,看到了公园的栅栏,看到了公园里的绿树,看到了一缕夕阳。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建筑工地,看到了成堆的垃圾,听到了烦闷的噪音。
分四个组,一二组写第一个情景。第一组,写晴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第二组,写雨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大甲分在第一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阳光刺得他不能不低下头。路过那棵大树,他发现这棵大树真的很老了,一张张落叶有气无力地打着圈往下落,带柄的落叶多像数字“6”。他捡了一张,在手心里慢慢地揉,揉得碎碎的,才解气地扔了出去。扔出去时,他发现了一朵野花,很精神的花,笑得无忧无虑的花,张明忽然想哭,他觉得自己比不上那朵野花的生活。
小乙分在第二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天阴阴的,心沉沉的。天上有乌云在移动,一块一块,都朝着张明的心里移,塞得他的心满满的,快撑不住了,要下雨了。张明使劲地瞪了瞪眼睛,将泪水咽了回去。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在踩水花,水花溅了起来,刺耳的笑声也溅了起来。人要是不长大多好。张明看了看更黑更沉的云,加快了脚步,向那个不愿前进的方向,前进。
三四组写第二个情景。第三组写经过公园的张明,第四组写经过建筑工地的张明。阿丙分在第三组,他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仿佛才一抬腿,就拐到了公园。公园的围墙围成了栅栏,栅栏白色为主,带了点绿色,绿色从低到高再到低,形成半个润润的圆,张明从来没有细致地看过栅栏,他发现栅栏很美。栅栏里透出几根绿枝来,他忍不住伸手轻轻地在它们柔软的叶上抚了一下。公园里很安静,买门票的老奶奶还打着盹。一缕夕阳落在老奶奶的白发上,多么安祥的夕照图……
丁丁分在第四组,她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三步并作两步,转眼就来到那个讨厌的必经之地——垃圾场,奇怪,此刻的垃圾场,飘出来的臭气,似乎有了臭豆腐的香味。那里正在施工,以往要捂着耳朵过,现在,那打桩声、搅水泥声,居然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合奏。张明欢快的心,仿佛要跳出来,和着那大合奏一起欢跳!
类似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如:
妈妈得阑尾炎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今天终于出院了。一早,我跟着爸爸去医院接妈妈。已经好多天没见到妈妈了,我真恨不得飞到医院。
——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爸爸病了。我不知道爸爸得了什么病,只是总看见妈妈偷偷掉眼泪,我非常担心。今天是星期天,我缠着妈妈一定要去医院看看爸爸,妈妈默默地点了点头。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一路上,“我”看到不少的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看到的景和物,会随“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叹息、而焦虑了,能捕捉自己内心里的感觉了,作文的天地就宽了、广了,文字也有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