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意见: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更能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对于初次走《在阅读教学中优化课文练习设计的研究》之路上的我们能近距离的学习笔者针对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进行的反思,有效引导在实践中注重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是十分及时与有必要的。(薛建妹)
关注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宜兴市元上小学 任伟娟 卢燕
一、 当前语文课堂练习现状的反思: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更能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文本解读、教与学环节的设计,而恰恰忽视了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表现为:
1、模式传统。一般教师大多采取教师在课堂讲,学生在课外练的教学模式:一篇课文用2课时进行教学,1课时进行关于课文的课堂练习,教师进行批改订正后反馈还需要1课时。就一学期23篇课文而言,课堂练习花费了将近46课时,差不多占了整个学期语文教学课时的一半,这还能叫做有效率吗?
2、教学与练习分离。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完全是分离的,课堂教学是无的放矢,课堂练习也不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依据;课堂练习设计与文本的语言情境分离,而只是简单的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3、更多地注重书面练习。现行教材以及辅导练习主要是书面的,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笔练习、口语交际练习、社会实践等很少,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4、封闭性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答案明确的封闭性练习,缺少那些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开放性练习。
5、练习 “一刀切”。没有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的意义。
二、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对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教学重点、难点出发,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从教材中寻找训练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一)关注课堂练习的针对性
首先,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耗时低效,我们可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学与练,讲练结合。能写的在课堂上写,能背的在课堂上背,课堂上完成巩固练习的效果也优于学生自由完成,错误少,订正少,师生不是都在减负吗?
例如:教学《燕子》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通过燕子的外形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背诵第一自然段。在课堂设计中就可以将理解,背诵、仿写的环节结合在一起。
师:读一读课文,作者从哪几部分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生了解课文,知道观察顺序,为背诵与仿写,做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赏读句子,感受燕子每一部分的特点,整体感受它的活泼可爱)
师:小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扇动着俊俏轻快地翅膀,摆动着剪刀似的尾巴,正向我们飞来了!瞧,它是多么的活泼机灵呀!(出示课文填空,引导学生背诵文字)
师:小燕子的外形中,还有嘴巴、爪子、鸣叫声等,为什么作者就不写了呢?(引导学生明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写,学生仿写)
这种朗、背诵、写作紧密结合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仿写也较为得心应手。学生课后也不需要花时间背诵、写作,这就是高效练习的体现。
其次,针对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练习分离的现象,课堂上将学与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中有练,练中有学。练促进学,学在练中得到巩固。
例如:《泉城》第一自然段,“有的…如…;有的…如…;有的…如…;有的…如…”造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学与练:
师:同学们,济南的泉水千姿百态,天下闻名!文中介绍了什么样的泉水?(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师:是呀!济南不愧为泉城!想象一下,泉水还有怎样的声音、颜色、形态?你也用“有的…如…”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这样的练习设计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他处,没有打断课堂原有的节奏和思路。而是为文本教学而服务,学生既体会了文本描写的意境,又进行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关注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发散思维可以赋予,维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等可贵的品质,它在创造思维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开放型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发散性、创造性。
1、小、近、实,课前让学生动一动
“小、近、实”的课前三分钟创造性活动,主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组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创造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活动突出“小、近、实”,即活动规模“小”,活动时间短;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活动价值有现“实”的意义。如每天活动一次,全班同学轮流担任主持人、演讲员、编导等,使每个孩子的才华得以展现。他们通过“想、说、做”等创造性自主活动,从生活中发现内容,设计自己的“三分钟”。如任誉同学针对地球污染严重的情况,画出了一幅“我们还会来”,它通过地球、太阳、月亮的对话,提醒人们保护环境;腼腆的毕梦如同学经过几次做“演说员”的锻炼,终于落落大方地站在台前。有趣的活动使每位同学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发挥。
2、放飞想象,鼓励学生画一画。
马斯洛说:“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个游戏。”这靠的是什么力量?心理学研究认为:低中年级学生产生意义(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想象与幻想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绘画资源――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画一画。如“古诗配画”,宋代苏轼诗曰:“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可见,诗画密不可分。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古诗,如《望庐山瀑布》、《绝句》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通过画的形式再现诗的意境,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呤诵,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面表现,虽读同一首诗,但学生的理解、感受、会有差异,可以说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种画法。
又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作者选取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丰富的北大荒秋景。学习课文时,可鼓励学生用手中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北大荒的明天。学生兴致盎然,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未来的现代化北大荒描绘得更有生机。把画画引进语文教学中,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语言更为具体化,形象化,这种既有思维价值,又有一定思维容量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创造性思维了得到了训练,为他们全面发展拓宽了渠道。
3、填补空白,引导学生写一写。
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联想练习能唤起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贮存的丰富表象,并使之串联和沟通。 课文中,作者往往因表达需要留下情节的空白,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揣摩,想象出空白的情节。如《诚实的孩子》一文,讲列宁到姑妈家做错了事,撒了谎又不敢认错,后来在妈妈的教育下他写信给姑妈认错。课文接着写列宁收到姑妈表扬他认错的回信、留下了列宁写认错信的情节空白。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代替列宁写封认错的信。这类习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演一演。
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处处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进思维活跃,便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生的内驱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表演、动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调动大脑及全身心的整体运转,促进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表演欲望和表演天分,让他们乐于说一说,敢于演一演。表演本身就具有创造的内涵:表演可以创造性地表现文字内容,可从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变静为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骆驼从沙漠旅行回来了,有一天,它们在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请小组讨论后分角色演一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巩固了所学动物常识,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注课堂练习的实践性
语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特点,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水上飞机》、《航天飞机》、《飞驰在高速公路上》这些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现代化祖国的飞速发展。对于这一类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图片,在课堂上再以讲解员或“老师”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所得,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放开了手脚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创造的天地。
《蓝鲸》一文介绍了蓝鲸的样子、生活习性及用途,并写道:由于过量捕杀,蓝鲸已濒临灭绝的境地。如果蓝鲸灭绝了对人类将意味着什么?东北虎、大熊猫、金丝猴、这些珍稀动物如果不加以保护的话,命运会如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去交流。还从此为主题开了一个主题队会。学生在动手的过程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鼓励学生做一做的具体形式很多,可以因课而异。如《我的外公》、《争论的故事》、《掌声》、《蒲公英》等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学了课文后的收获、体会,懂得的道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自己动手,凭个人喜好制成精美的书签,以勉励自己不断努力。这样的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无拘无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四)关注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练习的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层次性、能让原本单调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出“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使课堂练习成为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