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语文教学,要关注读法,要关注写法,更要关注教法。语文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到底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何方,请阅读《努力打造生本高效的阅读教学》(推荐人:羌文英)
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何方
——努力打造生本高效的阅读教学
明确一个任务:发展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思维与想象的能力。
了解两条途径:1.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2.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进而通过训练提高言语能力。两种途径的区别在于“知识”。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教、敢教“专业知识”,别丧失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让语文课堂清晰起来。
几点建议:
语文教学,首先要关注读法。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读法。我们有
即使是同一种文体,内容有差异,也要教给孩子不同的读法。例如绝句,有着明显的对仗的特点,在朗读的时候就要一一对应着读;而像一些谜语类的古诗,它没有句式工整的特点,句子之间也不能分离,教学时就要让孩子连起来读,然后想想它描绘的画面,猜出谜底以后再试着去背。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恰当的阅读方法。
其次,语文教学要关注写法。一篇文章,因为有不同的写作意图,就会有不同的写法,这就是所谓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语文教学中,从意思本位出发,追溯到意图本位,最后就要关注其它方面的教学,也就是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桥》这篇文章,读完以后就要思考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作者是怎样写的?写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质疑的地方?如果我们就这五个问题都进行了探讨,那么可以说正确把握了学这篇文章的主旨。而其中的核心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如果接触的是另一种文章,比如白话文,学生读上三五遍基本能读懂,老师要指导的是学生自己读不到的内容,那就是文章的写法。可见对不同文章的写法的指导还是重中之重啊!所以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是举三反一,即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语言,才能理解其背后的内涵。如,当学生接触了一系列的比喻句以后,老师才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喻。小学读本语文反复,情节雷同,符合孩子学习的规律,所以语文教学是能力先于知识,把握语言表达形式,那是一种能力呈现的标志。
最后,语文教学要关注教法。研究儿童是教学的起点,作为老师,首先要学会察言观色。不知道谁这么说过:“用五十种不同的方法教一个孩子,那是聪
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学: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策略,努力达成目标,这就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
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该装傻时就装傻”。建议采取的措施: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
提倡“先试后导”、“先学后教”,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运用的过程。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学生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准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
这就是要高效的课堂,高效体现在:1.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课堂,在你的语文课上学生学语言,学语言规律性的知识。2.学生的情感必须得到熏陶。3.展示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情感由弱到强,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而不是检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肖川写了一篇文章“幸福人生的有与无”,其中,讲了幸福人生的四个有:第一、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第三、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打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第四、家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
这是肖川所概括的“幸福生活“的四个有。希望大家能成为这样的“四有新人。”祝大家永远幸福。幸福是社会和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创造幸福的社会。如果社会中有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特别是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更加安全的、和谐的和融洽的,更有前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