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提问
推荐理由:
英语课堂是双向交流的课堂,根据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提问就成了英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推荐人——杨铭
正文:
英语课堂是双向交流的课堂,它并非是信息的单向传授,学生在输入了一定的信息后,需要
一 、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
一个和谐完整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间的信息互通,互通的目的在于教师能了解学生,及时调控教学环节,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重新联想和组合,承上启下,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检查该生的学习情况,并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了课堂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也可以评点学生的回答,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延伸问题,以拓展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倡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堂课的质量好坏与课堂提问的质量息息相关。我们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但并不是提问越多越好,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提问中讲究提问的方式、技巧,把握提问的时间,提高提问的效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了课堂提问这个信息通道,才能牢牢控制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重点,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和谐的一体。
二 、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评价性问题(evaluative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
展示性问题是教师对已知答案问题的提问,多半是操练性的,这类问题适合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来回答,学生只需要细心阅读就能在课文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既保证了师生间的正常沟通,又能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的自信心。
评价性和参考性的问题则是一种高层次的师生交流,它要求学生产生联想,将课本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同时整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对涉及的相关话题,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推理思维。这类问题一般被设计在一堂课的高潮和结尾部分,可以由学生相互合作,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然后由基础较好,且比较活跃的学生起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共同讨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这样设计问题的优势在于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并能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在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使思维“轻舞飞扬”。
三、 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
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不同于平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设计好了,并不一定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效果,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方法,讲究提问艺术。
1、提问方式的灵活性
在英语课堂问答活动中,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构成师生互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构成生生互动;可以在老师向组内某一学生提问时,小组内同学互为补充,构成师生网状互动,如“If we have the chance to go travel, what kind of problems we may
meet, and what can we do to do with them?”;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让学生在较大范围内互相提问,构成生生网状互动,如“Is the advertisement good for our life?”。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学习过程的需要,在“主导者”、“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等角色中不断转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不仅教师要提问,教师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成了问题的促进者,而学生成了问题的构建者,成了课堂问答的真正主人。这与《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有明确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相吻合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时时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将一些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学习情景,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
2、提问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针对班级人数多,学生程度不齐的实际,我们更是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性全部呈现给学生,而应根据教学的步骤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来提出相应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向到发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思维与表达锻炼,从而启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翱翔,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非此即彼的问题,让学生多接受有力的思维培训,把书本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的矛盾点作为提问的突破口,多设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的设计还应与时代,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焦点,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思有所得,有感而发。如”Can you imagine living in a world without love? What will you do to let people around you feel your love?” 这样的问题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德育和人格的培养。
3、提问的适时性
有时教师会受到平时讲话习惯的影响,先明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再提出问题。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象指定,其余的学生就会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不去思考问题;相反被提问到的学生由于是“突然袭击”,加大了其思维的紧张度,甚至会产生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思维跟不上,无法造成有效的师生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我们应该将提问的时间顺序换一下:先提出问题,再明确某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老师在提问之后,可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是较容易的问题则留较短的时间,若是遇到拓展、联想性的问题则可以留较长的时间,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也可留少许时间让其他学生去回味,看是否需要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也可利用这短暂的时间作为回旋,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四、结束语
教师在提问时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学生在通过一定的努力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学习结果——教师的评价。而学习的结果又返回传入到学习者的意识中,成为调节学习过程的新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成绩,精神上得到某种满足,进而产生自信感,兴奋感和愉快感,对学习表现出积极性。所以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恰当的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又应以积极性的鼓励为主。反馈应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从学生的发展、进步的方面出发,对知识技能给予必要的纠正,情感上给予鼓励,如此“心灵相通”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进而,学生会以同样的情感回报教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能乐于接受,真可谓“互惠互利”。
课堂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及灵感。课堂提问看似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很是潇洒,其实功夫都在课外。教师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到极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让学生善思,作为教师就首先要学会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