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蓬勃兴起。“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正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与推崇。课堂中热闹、激情、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性”值得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思考。
(推荐人:叶彩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蓬勃兴起。“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正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与推崇。课堂中热闹、激情、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性”值得研究。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点思考。
一、精心预设“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2)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3)目标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在实际的教学中,它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它目标,如情态、意志、体验、合作能力、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可能用同一根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因此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区间”。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教师所设立的基本目标预设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在观察与操作中感知角有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2)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当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角时,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制作材料:长短不一的小棒、长短不一的硬纸条等,因此教师所设立的教学目标的弹性空间是:在操作与比较中,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2、学习材料提供的有效性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内容也必须是开放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具有可操作性,体现时代性,并促进学生的“再创造”。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为达到“在观察与操作中感知角有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和“在操作与比较中,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的教学目标,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设计教学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程关联性策划,至于教学中教师的行为、语言、提问、标准答案、学生活动的具体时间、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具体方式等细节问题,则不必设硬性框架,可以设计出一个总体思路或者设计出多套方案,以便灵活处理之用。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学生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问题,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学生归纳出了“0除外”,教师会通过更深层次的追问来突出这一要点;一是学生归纳时没有发现“0除外”,教师则会引导学生借助一组练习题来感悟“0除外”的必要性。对于这两套预设方案,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及时捕捉、有效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教学活动做出事先的预设,但却不可能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做“流水线式”的准确预设,实际教学活动的真实进程还需要在预设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不断生成。
精彩的课堂不完全依赖于课前预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教学《化简比》时,师生共同学完例题后,教师出示2/7:2/9,要求学生化简。一个学生板演出2/7:2/9=7:9,“错了!”“反过来了!”教室里顿时出现了反对声。面对这一错误,教师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同学说出正确的结果,而是先让那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举例、验证,最后得出:凡分子相同的两个比,他们的整数比就是后项的分母比前项的分母。正是教师独具匠心的处理,让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努力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甄别性评价”,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评价的分寸,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元互动,积极参与自主探知活动与合作交流。在互动时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作为基层的教师,要不断追求,勇于实践,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轻松和高效的学习。
文章来自:<a target='_blank' href='http://{域名已经过期}'>全刊杂志赏析网({域名已经过期})</a> 原文地址:http://{域名已经过期}/article/c4cf3ad5-c428-4acf-9ef1-59ab854f2e85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