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动态>>文章阅读
初中语文组学习材料2
发布时间:2011-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佚名
 

推荐理由: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产生问题的情境,对解读整篇文章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过去,我一直把“问题情境”的创设想象得深不可测,总认为一定要把问题创设得让学生感兴趣,在热热闹闹中找到答案。读了上面的文章,我发现我的理解是肤浅的。

  有效地问题情境就是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故事或特定的氛围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要,生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完成教学过程。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阅读思维体系。             (推荐人:陈丽君)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下面笔者以曾执教过的《老王》一课为例来阐述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1.创设第一个问题情境,认识老王。

    情境:播放大提琴名曲《泪》,学生默读当代诗人夜也的《擦皮鞋的老人》《菜农》《三轮车夫》等几首抒写弱势群体者的小诗,体味忙碌在我们身边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及内心情感。当学生沉浸在这种凝重的氛围中并为之同情时,引领学生认识文章的主人公——老王。

    默读文章前四个自然段,完成如下表格。

    

老 王

  

三 轮 车 夫

自我评价

脑袋慢人老了没用了”……

家庭成员

两个侄儿,没出息

外貌特征

只有一只眼(夜盲症),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荒僻小胡同里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思考: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分析:在一以贯之凝重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老王过的是物质贫乏、精神凄苦的生活。不管是表格的直观呈现,还是内心的情感认知,都可谓是水到渠成。表格是无言的,但此处无声胜有声。在这一环节中,这个表格就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情境。

    2.创设第二个问题情境,走近老王

     情境: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74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记忆中,她一直惦记着老王,并且连老王说过的原话记得清楚(文章中加引号的脑袋慢”“没用了等话是作者直接引用老王的话)。

思考:这仅仅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吗?

      学生通过速读5—16自然段,概括出老王主动半价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加高三轮平板载客、临终送香油鸡蛋等几件事情,都可以反映出老王的。这几件事情都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并且这些印象是铭刻在作者的心灵深处的。

     分析:如果此处的问题换成读文章5—16自然段,概括老王所做的几件善事,虽然得出的结论一样,但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这种提问只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它是生硬的是强制性的。而换成本节初的问题情境,显然新颖别致了很多。具体体现在:

    1)这个问题以文章的作者杨绛为主体,先介绍杨先生的年纪,再让学生探究作者一直惦记老王的诸多原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可以为下一环节探讨作者的愧怍蓄势,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仅仅是因为老王生活得,潜台词是肯定不止这一个原因,但也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是哪方面的原因,既不显得突兀(如果问老王做了哪些事的话,在情感上由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为内核,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与老王近距离接触,可激起他们的情感火花。

    3)还回答了一个潜在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样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3.创设第三个问题情境,体味老王

    情境: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们尊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贫穷中保持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的老王更值得我们去用心体味。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夏衍先生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曾说:第一次读《阿Q正传》,我大笑不已;第二次读后,我沉默了;当读完第三遍时,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

    问题:细读文章的5—16自然段,任选一件事,仔细品味,相信你还会收获到惊喜。

    分析:虽然此情境仅寥寥数语,但字字都经斟酌。既能承上总结老王善良的处世之道,又为接下来品读老王的光辉品质奠定了基础。夏衍语由大笑不已沉默再到前所未有的悲凉就是一个多位的角度和情感的聚焦。这也给了学生一种心灵上的暗示,就能很好地品味作者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如是描写的用意。所以,这是一次打开品味之扉的问题情境。

    4.创设第四个问题情境,理解老王

    情境:对比和老王住同一院子的老李与作者杨绛对待老王的说话语气和态度,体会杨绛对老王的情感。

    问题:作者内心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分析:作者在问向老李打听老王的近况时小心翼翼(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但与老王同住一院的老李却张口就抛出一句早埋了,其实也就十来天(过了十来天)。在比较中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作者对老王的关切之心。那怎么还会有愧怍之心呢?其实正是作者没能理解老王的送鸡蛋香油的情感内涵(就老王当时的处境来讲,不可能有吃剩的鸡蛋香油,所以更合理的理解就是老王想在生前送礼物以感谢作者;再者,鸡蛋香油对身为回族的老王来讲算是最有情感价值的礼物,而作者将其量化为金钱以回谢),以致让老王抱憾而逝,所以有了深深的愧怍,当然作者的愧怍也有她对老王一直以来关心不够的自责等。理解作者愧怍的过程,更是理解老王的过程。

    仅此一个小片段留给学生,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自己能够动态地生成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这是一次能引出序列问题的情境设置。

四次情境创设,均以老王为关照点,也以老王为落脚点。既有效地品读了老王送鸡蛋香油这一重点细节,也理解了作者的愧怍这一难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