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动态>>文章阅读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0-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文品
今天教学例题7时,我先让学生说说1:8000的意义,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一起交流讨论。在交流时,学生给出了两种解法。
方法一:5×8000=40000(厘米) 40000(厘米)=400(米)
方法二:5×80=400(米)
这两种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接受,并很快就掌握了,我也就没多费时间。
紧接着,我重点讲解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
方法三 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 厘米。
             5 :x=1 :8000
                 X=40000
              40000厘米=400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方法一和方法二是学生已学过的比例尺意义的运用,较为简单,而方法三是书上的一个新授内容,因此我重点讲解。为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方法,我要求学生最好使用方法三解题。
可在练习册的一道习题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习题中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50千米,画在地图上甲乙两地量得的距离是5厘米,乙丙的图上距离是7厘米,求乙丙的实际距离。
  解法一:150千米=15000000厘米
      5:15000000=1:3000000
      解:设乙、丙两城之间的实际距离是x 厘米。
               7 :x=1 :3000000
                   X=21000000
                21000000厘米=210
答:乙、丙两城之间的实际距离是210千米。
  解法二:150÷5=30千米      30×7=210千米
  由于我在课上重点讲解方法三,受我影响,学生首先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然后再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乙丙的实际距离。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很少有学生用解法二。在评讲的过程中,我在讲解解法二后有一些学生就“抱怨”说:我还以为不能这样解题呢?
  没想到,由于我的一个要求,竟然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实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都值得提倡,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否则,只会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