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唱就唱
我习惯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反复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立腰、抬头,希望同学们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可事与愿违,坚持不了一会,大部分同学又还原到他们开始比较懒散、被动的状态,集体演唱或请个别同学演唱歌曲时不愿意放声歌唱,而且一到回答问题时,他们则把头埋的更低,越是到高年级这种不良现象越常见。我最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归结出以下原因:
首先:紧张,拘谨的音乐课堂的非正常气氛是导致学生们想唱而不愿意唱的原因之一。他们在课堂上不愿开口,是因为这是“课堂”,如果唱得不好,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课堂上缺乏良好师生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教师就更加显得“高高在上”。而当师生互动没有“动”起来时,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必然受到限制,学生们迫于教师的权威而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担当着服从者的角色,缺乏与其他同学主动地沟通与交流的环境与机会,他们自身的意识里也没有了交流的意愿。这样的音乐课堂,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不但不是美的享受,反倒是一种折磨了。音乐课堂中的气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表现状态,音乐课因为音乐这一科目的特殊性而更加要求有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有互动性、表现性和愉悦性。学生们在音乐课上应该感受到轻松、愉悦而不是压抑,课堂中的气氛也应该是融洽、和谐、愉悦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才能敞开心扉,大胆地表现,才能真正“想唱就唱”。
其次,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气氛,音乐教师的角色作用是关键。我觉得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她的角色决不仅只是一位音乐教师,而是多种角色的整合,是其他姊妹学科相互交流的使者。而且他应有多重身份:朋友、演员、指挥家、演奏家、教育家,要想组织好卡躺教学每个环节,就得认真扮演好这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所以,音乐教师创设课堂的氛围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表演与创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互动忙而不乱,课堂气氛也是积极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定位为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关系,或者说表演者与欣赏者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表演,即使不尽如人意,也不应该苛刻地去斥责,相反,还应该抓住其闪光点加以鼓励,在这种宽容与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其潜能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如果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参与互相欣赏,相信学生们学生们就敢于站出来表现了。
当然,我还得深入去调查,是不是我教的内容他们不喜欢,是不是我上的课太枯燥无味?我相信通过我不断地换位思考,不断反思与改进,一定能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像超级女声那样无所顾忌地自由表现,不管你长相是美是丑,唱得是好是坏,只要愿意,只要你想,就一定有机会,就象广告歌里唱的那样:“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
2010年6月10日
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