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why2008
在听课中提升
汪海英
4月16日,我参加了在剑湖实验学校进行的区“312”工程骨干教师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一共听了三位“312”工程的骨干教师上的研讨课,让我受益匪浅。三位老师充分体现出了扎实的语文素养,展示了丰厚的语文课堂。
感受之一:
从四年级的《第一次抱母亲》到一年级的《司马光》,到六年级的《最大的麦穗》,都蕴含着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三位老师在教学中把握了年段教学的特征,学生在这三堂课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是作为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做到的。
感受之二:
在这三堂课中,展现了三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设计都十分精心。第一位倪老师(剑湖实验学校)执教的是四年级的《第一次抱母亲》,课堂上倪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了在场的师生,倪老师利用文本对学生情感充分调动,使学生和文本产生了共鸣。第二位陆老师(运村小学)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司马光》,陆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在轻松快乐中层层展开。第三位张老师(林南小学)执教的是六年级的《最大的麦穗》,张老师的课堂理性睿智,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也步步深入……三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丰厚的语文课堂,也让每个听课者引发这样的思考,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个启示:
研讨课后,教研室张新东校长对语文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让教于学”谈了三个“关注”。怎样让教于学,现在提倡减负增效,如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要发生质的改变。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起点,如陆老师的在课堂上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情景中,设计了一些游戏,那些看似平常的游戏,实际上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起点紧密结合的,为引导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再如张老师的课堂上她几个问题的设计空间都非常大,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们感觉课堂上很静,但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却是在不断地思考。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但是学生的发言却让我们感受到非常的精彩。
其次是如何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要求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很好的提升。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要一味的想着自己的教案;二要作出及时地判断,快速地把预设目标和学生呈现的结果作比较;三要很好地引导。如果学生错了,要及时纠正;特别好的,超出你的教学目标,要放大学生的阅读体验,使这个体验成为所有学生的阅读感受。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实际上老师对学生每一次学习结果的反馈,都是对一次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充分展示。一是老师的教学的能力,不是看学生已经学会了,而是看学生是怎样学会的。例如我们在听课时,听学生读一段课文,不是看学生一开始的朗读情况,而是看在老师精心的设计下,让学生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看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二是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对学习的内化是会有重复的,错误的,有时候善待学生的错误,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更顺利的进行,整个课堂的教学就会更有生命。
每一次听课,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同时对自己的教学也是一次提升。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让我们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