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我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纪念日切入,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意在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
师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2008年8月8日)
生:1949年10月1日是香港回归(这个刚学过的竟然忘记了)
生:1949年10月1日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生: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
生:2008年8月8日是再北京(师接下去说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这些日子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却没几个学生记得这么重要的日子,是我始料未及的。课文刚刚学过天安门广场,年年过国庆,却这么重要的日子都不知道,以后要适当补充学生的常识。
通过《林则徐》的视频导入,让他们对《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有真实的感受,从短片中,他们可以直观的了解林则徐这个名族英雄的形象,知道“烟”就是鸦片,了解鸦片的危害等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迫在眉睫的,使他们真真切切的走进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
在教学生字词的时候,我高估了我们班的曹柏彬同学,以为这些生字没有任何的难度,应该一遍就可以读准确的,但是却出现了很大的错误。在指名朗读课文时,我并没有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因为这篇文章有些难读的字,易读错的字,水平高的同学很容易读对,但是并不能引起一些同学的注意,为了起强调作用,我请了一般的学生朗读,读得很不流畅,大大影响了上课的流畅性。感觉这个课上的就是常态课而不像汇报课了,影响了上课的效果。
忽略学生理解词语过程中偷换概念大大使不得,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我问的是,“哪些词语你还不理解要提出来希望别人帮你解决的”但是有些同学帮我换了问题,主动解决词语,于是解释了一些大部分学生都理解的词语,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当学生偷换我的问题时,我应该及时纠正。其实词语教学一直是我一场困惑的事情,四年级的词语该如何教?
另外,我觉得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语言很匮乏,奖励、表扬机制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时刻注意自己的点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