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园地>>文章阅读
艺术组推荐材料3
发布时间:2011-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章丽红
 
推荐意见: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所谓追问,就是追根寻底的查询,屡次的提问。有效追问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领悟,最终促进其发展。
这篇文章从“在意外处追问”、“ 在困惑处追问”、“空白处追问”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详细论述了如何巧妙追问的策略,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推荐人 章丽红)
巧妙追问,让课堂更精彩
所谓“追问”,是指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往往因此而绽放异彩。
在意外出追问,激活思维,放飞想象
“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它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一些教师因课堂预设过多,常与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 ,这样无形中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应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解答,给予积极的回应与疏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 烂地绽放。
如教学 《第一朵杏花》 时,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 “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时,一位同学冷不丁地提出: “我觉得‘吹绿了小草’中的‘绿’字用错了,和第一个‘绿’字重复了。 ”
对于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应该怎么处理呢?这位教师没有以 , “教 材还能有错吗”来强硬地压制学生,也没有以“你很用心,讲的太棒 了”来搪塞学生、草草收场,而是接着追问:大家认为换个什么词更 好呢?”学生深入思考后,有人提出用“醒”字。教师再问“大家对用‘绿’和用‘醒’有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激烈争论后,最后形成了三种意见:
A 用“醒”好,一是可以避免与“吹绿了柳梢”的“绿”字重复;二是可以把小草写活,有动感,有诗意;三是“绿”字明显是模仿“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
 B.用“绿”好,因为课文写的不是初春,而是杏花开放的时节,小草早已睡醒了,现在变绿了;“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 ,读起来也顺口。
 C.用“醒”好,但语序要变,要改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 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理由是:春天来了,河水解冻,小草萌生,杨柳吐绿,杏树开花,用“皱—醒—绿—鼓”不但表现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还可以展现时间的推移和变化。
这位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 ,以巧妙的角度追问,而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旦打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课堂呈现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喜人景象, 也因此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灵性。很显然,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追问, 这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困惑处追问——纠偏释疑,
笔者在执教《牛郎织女》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谁?学生深入思考后纷纷发言,说喜欢牛郎,织女甚至老牛的不一而 足。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回答,但是偏偏有一个学生说喜欢王母娘娘, 而且理由相当充足: 说她是美丽的使者,是她让仙女们织出彩霞,才有了美丽的天空;说她严格执法,织女触犯天条,就应该受到惩罚;说她善良仁慈,每年都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
我很欣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也赞赏他们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 独特体验。但学生的这种理解显然是对课本的误解,它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的原意和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差。于是我略加思索后,再次提问:你们认为王母娘娘的“真善美”与牛郎织女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过再次研读文 章和交流讨论后,学生明白了:织女织彩霞是王母娘娘狠心逼迫的结果;王母娘娘依天条惩罚织女,这时对人世间美丽爱情的摧残;王母娘娘最后的“仁慈” ,那是牛郎织女努力抗争的结果。王母娘娘始终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是一个备受批判的角色。
试想,如果我一味尊重、迎合学生的“独特体验” ,势必会误导他们 的价值取向;或者只是生硬机械地予以否定,那又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他们的内心会永远结着“疙瘩” 。所以,这样的课堂追问, 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凸现了文本价值,帮助学生有效地排除了解读文本的障碍,纠误匡谬,澄清认知上的迷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空白”处追问——拓展延伸,创新阅读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把握契机,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让课堂教学生机勃勃。笔者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出示 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位钢铁 般的战士,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的说:
生:我很佩服邱少云叔叔的顽强意志,他真了不起。
生:我要学习邱少云叔叔严守纪律的精神。
生:邱少云叔叔是一名真正的英雄,我要向他竖起大拇指。
 ……
大家满怀激情地表达自己对英雄的崇敬。其实,课堂在此结尾也算得上是“豹尾”了。但我没有“点到为止”,而是乘机追问:大家都认为邱少云这么了不起, 那你是否觉得邱少云就是决定这场战斗胜败的关键?大家热烈讨论起来,一会儿有学生发言:
生:邱少云叔叔确实了不起,不过,我认为“我也了不起。(捧着课本读) “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但是这样一来, 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为了这次战役的胜利,“我”没那样做,说明“我”是 个严守纪律的人,所以说“我”也了不起。
生:我觉得“我们”都了不起。其实除了“我”看到邱少云着火外,很多战士应该也都看到了,但是他们没有草率行动来救他,说明这是一个以大局为重、严守纪律的集体,所以说“我们”都了不起。
 ……
面对这番精彩的发言,我不由得带头鼓掌。我想,这样鲜活灵动的课堂与教师巧妙的追问是分不开的。 教师设计并追问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在由“邱少云”到 “我”再到“我们”的别出心裁的交流、碰撞中,师生深层次的挖掘了文本的意蕴,有效地拓展、延伸了阅读空间,在文本“空白”处彰显了智慧。师生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实现了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展现,他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课堂掌控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敏锐的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育资源和亮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发创生新的问题,以智慧开启智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