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激发学生思维自觉性
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想弄个明白,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在对初一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数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自己进行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学会自己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在《100万有多大》的教学中,为了强化数学语言的训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可设计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问题1:如果我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可以不断地进行对折,你知道这样对折100次后,有多厚吗?有100米吗?有100层楼那么高吗?
问题2:若我有100万元新版百元人民币,叠起来会有多高呢?
问题3:若想把这100万元装在箱子里,我该怎么样设计这个箱子,才能保证又美观又能装下这100万元呢?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还缺少一些条件,如纸的厚度,新版百元人民币的长、宽、厚,箱子的长、宽、高等等,并让学生自己通过估算去寻找这些有用的条件,并用这些条件来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样让学生怀着对问题的好奇心,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来,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解答教师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想办法去解决它,一层进一层,层层深入,这种在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可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思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探索100万个身边的事物有多大?如100万粒大米有多少?100万步能走多远?从1数到100万要多长时间等等?加深学生对100万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感。
最后教师可通过问题:“你能用你的语言向你周围的人介绍100万吗?100万真的很大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一个归纳总结,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去介绍100万,还要注意大与小的相对性,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