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由同题异构《父母的心》引发的思考
两位老师,风格迥异,但都演绎出了成熟的教学技艺令人叹服!但在评课时我也提出了我拙劣的想法。
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师:“请同学们揣摩夫妻俩送完孩子后的心理并补充他们之间的对话,要求表现出伤感、痛苦与不舍的情感,请前后四人讨论,两人一组,一个扮演丈夫,一个扮演妻子”
(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组:
生1:孩子他妈(众生笑),我们怎么能把大儿子送走呢?
生2:是啊,你看他这么会照顾弟弟妹妹,我们怎么把他送走了?
第二组:
生3:我那二儿子(众生又笑),平时他最听话了,你看,他经常玩的弹珠还在这儿呢!
生4:我们还是把他要回来把,他长得最像咱妈了(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
《父母的心》是一篇以亲情为主线的短篇小说。整个感情基调应该定位在严肃、温暖、感动的基调之上。让学生根据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揣摩,想象一下在送孩子前后夫妻两都商量了些什么?其实这个情景创设通过填补文本的空白,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设计甚是巧妙。但“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永远以热闹的姿态出现,同时以夫妻的身份对话,这一话题与“异性”有关,,对于课堂与学生永远是个敏感的话题,这会使他们对于扮演角色身份的关注胜过关注文本本身,结果也确实如此,课堂上一进入这个环节,大家就被“夫妻”这个词汇和扮演夫妻人所吸引,大家哄堂大笑。之前流淌在课堂上的深沉、感动的氛围荡然无存。
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的公开课——《背影》。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蹒跚”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腿脚走路不方便的样子”。(页下注释)“有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不能把学生带入那情那境。原来,我在上课一开始就把文章的感情氛围破坏殆尽了。
课堂教学氛围与文本的感情基调是否应该一致?我想对于情感类文章,答案应该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