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园地>>文章阅读
行走在语文的学习之路上
发布时间:2010-12-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dqswm
 

行走在语文的学习之路上

东青实验学校  

今天,在《语文教学通讯》这本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为《精致的课堂在于教学手段的智慧整合》,发现其中有关《台阶》的教学片断,很值得我深入学习,于是将其实录打了下来,写了几点学习心得,希望对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学习心得一:

适时恰当的教学评价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目标评价;一种是情感态度评价。这位老师看似全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评价的,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试想:如果你当时坐在课堂上回答过问题的学生,当听到老师说;“作者用一个逗号和一个句号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而父亲的使命、父亲的责任、父亲的理想、父亲的身体、父亲的尊严、父亲的未来,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问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省略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感叹号里。”你怎么会不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其他同学怎会不为自己没有站起来参与刚才的讨论而遗憾呢?

学习心得二:

主体与主导相得益彰

上次我到湖塘实验参加“精彩课堂”的教研活动,张丽娜老师上的《台阶》也是让学生换添“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的标点,当时的确震撼了我,心想:原来语文课也能这么上。换添标点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今天看到这一篇实录,更为之拍案叫绝,他既尊重了学生的看法,而且通过补充两则材料,既在师生的对话中找到了阅读视野的融合,闪现出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又不失教师的引导。

学习心得三:

有效填补经验缺失

湖塘的老师由于没有像这样的两则助读材料,仅仅放开让学生来说,不断肯定学生的观点,虽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的两则助读材料将文本原有的意蕴、作者的原有意图和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个性化解读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真可谓“妙不可言”!

“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在英语口语模拟考试,我也同样收获颇多,呵呵!

[教学案情]

(屏显文章结局: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师:大家先把原文读一下。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一生读)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用的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1: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我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师:感叹他什么?

1:感叹他艰辛。

师:你想,台阶高了,应该怎样?

1:父亲应该感觉有尊严了。

师:而实际上呢?

1:却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2:“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因为前面是一个问句,自问自答。是设问。

师:设问。你们这样做有什么深意呢?

(生2未能作深入思考,不能回答。)

师:有没有人和他看法相同的?

3:“呢”是语气词,所以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是——不好说。(引起其他学生的一阵轻笑。)

师:哦,不好说,请坐。再有呢?

4:“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感叹号。

师:你赞成刚才同学的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4:问父亲怎么了,然后就回答。

师:是谁回答?

4:作者。

师:“我”是告诉了父亲,你现在这个样子,是你老了。是这个意思吗?(生很犹豫。)哦,不敢说了,说明这里面还值得玩味。

5:“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因为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

师:问谁?

5:问“我”。

师:还可以问谁?

5:读者。

师:那么加省略号呢?

5:父亲不但老了,还有其他的。

师:哦,父亲不但身体老了,还有

5:还有心,还有——他没了目标。

师: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好,请坐。我们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其实还可以问这个社会。

6;可以加两个问号。“怎么了呢?”提出一个问题。父亲老了,是不是真的老了?父亲生活上比较满足,精神生活比较困乏。

师:她问得比较深刻。好,请坐。下面看看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为什么?

(屏显助读材料一。)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见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师:作者用一个逗号和一个句号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而父亲的使命、父亲的责任、父亲的理想、父亲的身体、父亲的尊严、父亲的未来,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问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省略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感叹号里。我们看大屏幕。

(屏显助读材料二。)

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师饱含感情地读助读材料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