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园地>>文章阅读
走近“北大”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0-11-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dqswm
 

学生走近“北大”有多远?我“走近北大”有多远?“备学生”这一块我得蹲下、再蹲下,感受他们的需求,才能为他们找到最需要的。

                                                      ——题记

走近“北大”有多远?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收集,你对“北大”有多少了解?

 1嗫嚅着小心翼翼地):老师,什么是“北大”?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被他这样的问题怔住了,这可是我始料不及的。)

 2就是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

 又是一片哄笑,生2由理直气壮到无所适从,尴尬地站着。

师:(我不由得)哇,两所大学合并为一所啦!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们笑得前俯后仰,我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3:老师,我知道,北大就是“北京大学”的简称,原名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第一所国立大学,鲁迅、毛泽东曾在此任教……

……

 师:7岁,她初知北大;

10岁,她初见北大;

13岁,她进入北大;

她就是——田晓菲。

学生们一片哗然,“哇!”神童耶!

我看到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也看到了那落寞的无精打采的眼神……)

……

这是我在教《十三岁的际遇》时设计的第一板块“我眼中的北大”,目的是凸现北大的光环与魅力,从而引出田晓菲神话般的经历,激发学生对北大的向往和进入北大的愿望。这也是我第二次教这篇课文,第一次教时,我没让学生做课前搜集工作,因为在我看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只要是学生,当然会知道她,了解她,可是当学生提出“什么是北大时”,我忍不住笑了,怎么有这样的学生,当有学生嘲笑他并振振有词时说“北京清华大学”时,我却再也笑不出来了,幸亏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学生离“北大”与多远?伏案反思,我为自己课堂上的行为——嗤之以鼻,嘲笑他们是井底之蛙而汗颜。真的,正是学生的“无知”,才有我教师存在的价值。教师的职责何在?

我不由得想到我看过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条条腿,题目为《热闹的街市》。我初看不知所以然,热闹的街市应该是人头攒动的呀!可当我看到作者是6岁的小朋友时,我明白了,因为他的高度决定了他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一条条腿。如果要让他看到“人头攒动”的画面,需要我们“抱他起来”。

“蹲下,”这是教育应有的姿态,用孩子的眼光开待孩子,用孩子的心态感应孩子,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这样的姿势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走近“北大”有多远?我“走近北大”有多远?“备学生”这一块我得蹲下、再蹲下,感受他们的需求,才能为他们找到最需要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