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园地>>科研园地>>文章阅读
提问艺术
发布时间:2010-09-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dqtxf
 

艺术教研组有关教师提问的理论学习材料

 

提问的方法

1.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例如讲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时,教师问学生:“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段写了什么?”问题并不难答,只要看看原文就会知道:“第一段写的是白杨树,第二段写的高原景色”。但是,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引起更深的疑问:为什么第二段不接着第一段写白杨树而去写高原景色呢?这不是离题了吗?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学到茅盾先生的艺术手法。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却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再从反面提问,用归谬法使学生恍然大悟。例如,当学生回答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丢掉了“唯一”这一限制条件)时,教师不直接指出回答的不确切,而是再提一问:“理论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如:当学生把“滥竿充数”写成“烂鱼充数”时,教师不直接指出他写了错别字,而是进一步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来的?”或者用错误解释造一个可笑的句子,等等。这样问的结果、会使学生顿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是曲问的效果。在讲课中,直问和曲问都经常用到。直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二者都能起到激发作用。

2.宽问和窄问

宽问,又叫概括问或笼统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宽较概括而言的。窄问,又叫具体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窄较具体而言的。有的同志说,讲课忌用宽问,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开讲的时候,就常常用宽问。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生动,各有各的效用,究竟怎么用,要由讲课的内容、对象和提问的目的来决定,何况这里所谓“宽”与“窄”也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宽问与窄问结合,效果很好。

3.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一堂课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提问既成为线索,又显出层次。重问,就是重叠提问,又叫连续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重问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窄到宽,即先用窄问搭桥,逐层深入,最后得出概括结论,这是归纳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概括能力;另一种是由宽到窄,即先用宽问领起,然后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窄问,这是演绎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具体分析能力。例如分析一段文章,先从字、句具体提问,最后再总问其特点,这就是归纳重问法;如果先问总的特点,然后再具体由词到句地提问,这就是演绎重问法。单问有稳扎稳打的效果,重问有层层逼进的效果,在讲课中也是各有各的用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例如对成年人就不宜用重问。

4.明问和暗问

明问,就是提问时有明显的问句出现。暗问却不然。它用的不是问句,但在陈述中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悬疑。这是一种内在控制的提问法。如:在讲课中陈述一种反常的情况或结论,摆出对立的现象或看法,闪露出一点结论的光芒,等等,这都是暗问法。除此之外,还有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等,也都各有所用。以上这些提问法,并不是各个孤立的,在实际讲课中,这些形式往往结合起来使用。

讲课中的提问技巧虽然重要,但必须运用得好。

首先,不能滥用。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不能为问而问。“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虽有作用,但用多了学生就会不动脑筋地信口回答,所以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其次,提问要恰当。提问的内容要叫准。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叫准。提问要有这种定向性,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提问的深浅程度也要恰当,要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激发少数人,而使大多数人无动于衷。提问中释疑的火候也要恰当。一般地说,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提高的。

再次,提问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提问,必须事先设计好。整个课共有几问,问些什么,在什么地方问,用什么方法问,答案是什么,这些都要精心设计,要估计到各种情况,切忌随意问、信口问。但是,讲课又不可完全拘泥于原设计,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要根据现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而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提问将原本教师“满堂灌”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索;将教师的授课重点、难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最终达到解决的目的。“提问”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情况反馈给老师。显然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操作性的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而首先涉及教育思想观念。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难易度、 发散性、创新性、艺术性等,都应体现从“教授知识本位 “培养学生本位转变的现代教学思想。

其实,“提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没有疑问,不善思索,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强调了知识学习过程中,“问”先与学的重要性。教师无“问”则不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无“问”就失去了求学的热情。尤其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仅是一定量的信息、数据、概念,他更像是活生生的、正在呼吸、具有生命的有机生物,一个不断运动、变化、整合、发展的过程。面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严谨,要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仅凭“传授与“获取的单一渠道学习知识,显然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正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届全教会上指出: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 教学中,关注知识的动态,强调对知识的学习、适应、运用、迁移、共享乃至写作参与中的创造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从新的视角,对教学“提问”的科学性、实效性、与艺术性提出了个新的要求。

应作为参与、协作、沟通的桥梁和知识这一“动态液体”不断转变、融合、整合、构建的催化剂。我们必须从新知识概念的角度去探索“提问”的本质与艺术,这将对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有极大的帮助。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吸引学生注意”——种种考虑,不可谓不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游离学生参与的“启而不发”,或与认知规律脱节的“问倒难倒学生”等情况,均未起到“提问”应起到的作用。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提问”的目的最终应定位在哪里?

“问”的本质既是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之窗,教学中的“问则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水平、感受语言文字等的能力上。所以,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去设问的能力。西方未来学家指出:信息时代的成功来源于知识的掌握,而知识时代的成功将来源于对智慧的掌握。新的思维水平不仅仅帮助解决我们目前的困境,他将把我们带向一个更接近我们的最高崇敬的未来。教师的“提问”应成为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1 不懂得适时调整问题难度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度。有时问题难度较大,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而教师不懂得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结果使学生不知所措,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有时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来,这样缺乏思维含量,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实效不高。

2 不懂得适时提问

   很多教师都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包括课堂上的提问。但数学课堂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不懂得把握时机,按部就班。比如,在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不会借题发挥,适时提出:你还有更好的证据可以说服对方吗?这样错过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交流并获得正确结果的机会。或者在学生的情绪低迷时,不知道灵活地提些问题,调节气氛。容易造成教学课堂的冷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3、不懂得适时开放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开放式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像放羊似的越走越远,牵不回来,甚至引起课堂秩序混乱。因此在课堂上会小心翼翼地设置一些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掌控中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这样学生对基本的知识能掌握,但是其发散性思维很难得培养。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问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问有所值。

问题的设置要目的明确,问点要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只有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问题的设计不可搞形式,图花样而“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不然就会出现教学思路紊乱或“问”不对题的现象。因此,怎样设疑,怎样提问,使其问在足处,问有所值,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透彻的了解。只有教师真正吃透了大纲和教材,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与疑点,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只有教师对所教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与兴趣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反之,不仅达不到教育学生或启迪思维的目的,还会削弱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提问要依靠教材,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并积极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同时,要使问题贴近实际,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常用的方法是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设计精彩的有效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提问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习需要。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

(四)提问要抓住时机,灵活创设,形式多样。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是很主要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机选得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提问要新颖有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课中,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出现偏差,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提问要有启发和激发性,及时排除障碍,使之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课尾,要将所学的知识巩固与提高,提问要有归纳和探究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问题开放,拓展思维,答出个性。

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总而言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成效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寻求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提问也就成了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愿学与问伴随师生不断进步。 

 

 

 

2010.9

 

 

艺术教研组有关教师提问的理论学习材料

 

提问的方法

1.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例如讲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时,教师问学生:“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段写了什么?”问题并不难答,只要看看原文就会知道:“第一段写的是白杨树,第二段写的高原景色”。但是,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引起更深的疑问:为什么第二段不接着第一段写白杨树而去写高原景色呢?这不是离题了吗?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学到茅盾先生的艺术手法。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却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再从反面提问,用归谬法使学生恍然大悟。例如,当学生回答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丢掉了“唯一”这一限制条件)时,教师不直接指出回答的不确切,而是再提一问:“理论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如:当学生把“滥竿充数”写成“烂鱼充数”时,教师不直接指出他写了错别字,而是进一步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来的?”或者用错误解释造一个可笑的句子,等等。这样问的结果、会使学生顿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是曲问的效果。在讲课中,直问和曲问都经常用到。直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二者都能起到激发作用。

2.宽问和窄问

宽问,又叫概括问或笼统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宽较概括而言的。窄问,又叫具体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窄较具体而言的。有的同志说,讲课忌用宽问,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开讲的时候,就常常用宽问。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生动,各有各的效用,究竟怎么用,要由讲课的内容、对象和提问的目的来决定,何况这里所谓“宽”与“窄”也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宽问与窄问结合,效果很好。

3.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一堂课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提问既成为线索,又显出层次。重问,就是重叠提问,又叫连续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重问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窄到宽,即先用窄问搭桥,逐层深入,最后得出概括结论,这是归纳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概括能力;另一种是由宽到窄,即先用宽问领起,然后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窄问,这是演绎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具体分析能力。例如分析一段文章,先从字、句具体提问,最后再总问其特点,这就是归纳重问法;如果先问总的特点,然后再具体由词到句地提问,这就是演绎重问法。单问有稳扎稳打的效果,重问有层层逼进的效果,在讲课中也是各有各的用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例如对成年人就不宜用重问。

4.明问和暗问

明问,就是提问时有明显的问句出现。暗问却不然。它用的不是问句,但在陈述中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悬疑。这是一种内在控制的提问法。如:在讲课中陈述一种反常的情况或结论,摆出对立的现象或看法,闪露出一点结论的光芒,等等,这都是暗问法。除此之外,还有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等,也都各有所用。以上这些提问法,并不是各个孤立的,在实际讲课中,这些形式往往结合起来使用。

讲课中的提问技巧虽然重要,但必须运用得好。

首先,不能滥用。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不能为问而问。“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虽有作用,但用多了学生就会不动脑筋地信口回答,所以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其次,提问要恰当。提问的内容要叫准。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叫准。提问要有这种定向性,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提问的深浅程度也要恰当,要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激发少数人,而使大多数人无动于衷。提问中释疑的火候也要恰当。一般地说,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提高的。

再次,提问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提问,必须事先设计好。整个课共有几问,问些什么,在什么地方问,用什么方法问,答案是什么,这些都要精心设计,要估计到各种情况,切忌随意问、信口问。但是,讲课又不可完全拘泥于原设计,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要根据现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而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提问将原本教师“满堂灌”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索;将教师的授课重点、难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最终达到解决的目的。“提问”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情况反馈给老师。显然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操作性的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而首先涉及教育思想观念。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难易度、 发散性、创新性、艺术性等,都应体现从“教授知识本位 “培养学生本位转变的现代教学思想。

其实,“提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没有疑问,不善思索,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强调了知识学习过程中,“问”先与学的重要性。教师无“问”则不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无“问”就失去了求学的热情。尤其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仅是一定量的信息、数据、概念,他更像是活生生的、正在呼吸、具有生命的有机生物,一个不断运动、变化、整合、发展的过程。面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严谨,要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仅凭“传授与“获取的单一渠道学习知识,显然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正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届全教会上指出: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 教学中,关注知识的动态,强调对知识的学习、适应、运用、迁移、共享乃至写作参与中的创造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从新的视角,对教学“提问”的科学性、实效性、与艺术性提出了个新的要求。

应作为参与、协作、沟通的桥梁和知识这一“动态液体”不断转变、融合、整合、构建的催化剂。我们必须从新知识概念的角度去探索“提问”的本质与艺术,这将对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有极大的帮助。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吸引学生注意”——种种考虑,不可谓不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游离学生参与的“启而不发”,或与认知规律脱节的“问倒难倒学生”等情况,均未起到“提问”应起到的作用。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提问”的目的最终应定位在哪里?

“问”的本质既是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之窗,教学中的“问则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水平、感受语言文字等的能力上。所以,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去设问的能力。西方未来学家指出:信息时代的成功来源于知识的掌握,而知识时代的成功将来源于对智慧的掌握。新的思维水平不仅仅帮助解决我们目前的困境,他将把我们带向一个更接近我们的最高崇敬的未来。教师的“提问”应成为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1 不懂得适时调整问题难度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度。有时问题难度较大,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而教师不懂得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结果使学生不知所措,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有时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来,这样缺乏思维含量,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实效不高。

2 不懂得适时提问

   很多教师都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包括课堂上的提问。但数学课堂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不懂得把握时机,按部就班。比如,在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不会借题发挥,适时提出:你还有更好的证据可以说服对方吗?这样错过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交流并获得正确结果的机会。或者在学生的情绪低迷时,不知道灵活地提些问题,调节气氛。容易造成教学课堂的冷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3、不懂得适时开放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开放式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像放羊似的越走越远,牵不回来,甚至引起课堂秩序混乱。因此在课堂上会小心翼翼地设置一些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掌控中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这样学生对基本的知识能掌握,但是其发散性思维很难得培养。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问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问有所值。

问题的设置要目的明确,问点要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只有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问题的设计不可搞形式,图花样而“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不然就会出现教学思路紊乱或“问”不对题的现象。因此,怎样设疑,怎样提问,使其问在足处,问有所值,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透彻的了解。只有教师真正吃透了大纲和教材,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与疑点,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只有教师对所教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与兴趣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反之,不仅达不到教育学生或启迪思维的目的,还会削弱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提问要依靠教材,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并积极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同时,要使问题贴近实际,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常用的方法是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设计精彩的有效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提问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习需要。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

(四)提问要抓住时机,灵活创设,形式多样。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是很主要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机选得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提问要新颖有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课中,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出现偏差,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提问要有启发和激发性,及时排除障碍,使之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课尾,要将所学的知识巩固与提高,提问要有归纳和探究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问题开放,拓展思维,答出个性。

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总而言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成效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寻求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提问也就成了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愿学与问伴随师生不断进步。 

 

 

 

2010.9

 

 

艺术教研组有关教师提问的理论学习材料

 

提问的方法

1.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例如讲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时,教师问学生:“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段写了什么?”问题并不难答,只要看看原文就会知道:“第一段写的是白杨树,第二段写的高原景色”。但是,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引起更深的疑问:为什么第二段不接着第一段写白杨树而去写高原景色呢?这不是离题了吗?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学到茅盾先生的艺术手法。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却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再从反面提问,用归谬法使学生恍然大悟。例如,当学生回答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丢掉了“唯一”这一限制条件)时,教师不直接指出回答的不确切,而是再提一问:“理论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如:当学生把“滥竿充数”写成“烂鱼充数”时,教师不直接指出他写了错别字,而是进一步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来的?”或者用错误解释造一个可笑的句子,等等。这样问的结果、会使学生顿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是曲问的效果。在讲课中,直问和曲问都经常用到。直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二者都能起到激发作用。

2.宽问和窄问

宽问,又叫概括问或笼统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宽较概括而言的。窄问,又叫具体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窄较具体而言的。有的同志说,讲课忌用宽问,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开讲的时候,就常常用宽问。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生动,各有各的效用,究竟怎么用,要由讲课的内容、对象和提问的目的来决定,何况这里所谓“宽”与“窄”也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宽问与窄问结合,效果很好。

3.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一堂课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提问既成为线索,又显出层次。重问,就是重叠提问,又叫连续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重问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窄到宽,即先用窄问搭桥,逐层深入,最后得出概括结论,这是归纳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概括能力;另一种是由宽到窄,即先用宽问领起,然后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窄问,这是演绎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具体分析能力。例如分析一段文章,先从字、句具体提问,最后再总问其特点,这就是归纳重问法;如果先问总的特点,然后再具体由词到句地提问,这就是演绎重问法。单问有稳扎稳打的效果,重问有层层逼进的效果,在讲课中也是各有各的用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例如对成年人就不宜用重问。

4.明问和暗问

明问,就是提问时有明显的问句出现。暗问却不然。它用的不是问句,但在陈述中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悬疑。这是一种内在控制的提问法。如:在讲课中陈述一种反常的情况或结论,摆出对立的现象或看法,闪露出一点结论的光芒,等等,这都是暗问法。除此之外,还有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等,也都各有所用。以上这些提问法,并不是各个孤立的,在实际讲课中,这些形式往往结合起来使用。

讲课中的提问技巧虽然重要,但必须运用得好。

首先,不能滥用。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不能为问而问。“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虽有作用,但用多了学生就会不动脑筋地信口回答,所以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其次,提问要恰当。提问的内容要叫准。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叫准。提问要有这种定向性,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提问的深浅程度也要恰当,要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激发少数人,而使大多数人无动于衷。提问中释疑的火候也要恰当。一般地说,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提高的。

再次,提问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提问,必须事先设计好。整个课共有几问,问些什么,在什么地方问,用什么方法问,答案是什么,这些都要精心设计,要估计到各种情况,切忌随意问、信口问。但是,讲课又不可完全拘泥于原设计,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要根据现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而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提问将原本教师“满堂灌”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索;将教师的授课重点、难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最终达到解决的目的。“提问”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情况反馈给老师。显然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操作性的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而首先涉及教育思想观念。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难易度、 发散性、创新性、艺术性等,都应体现从“教授知识本位 “培养学生本位转变的现代教学思想。

其实,“提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没有疑问,不善思索,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强调了知识学习过程中,“问”先与学的重要性。教师无“问”则不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无“问”就失去了求学的热情。尤其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仅是一定量的信息、数据、概念,他更像是活生生的、正在呼吸、具有生命的有机生物,一个不断运动、变化、整合、发展的过程。面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严谨,要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仅凭“传授与“获取的单一渠道学习知识,显然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正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届全教会上指出: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 教学中,关注知识的动态,强调对知识的学习、适应、运用、迁移、共享乃至写作参与中的创造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从新的视角,对教学“提问”的科学性、实效性、与艺术性提出了个新的要求。

应作为参与、协作、沟通的桥梁和知识这一“动态液体”不断转变、融合、整合、构建的催化剂。我们必须从新知识概念的角度去探索“提问”的本质与艺术,这将对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有极大的帮助。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吸引学生注意”——种种考虑,不可谓不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游离学生参与的“启而不发”,或与认知规律脱节的“问倒难倒学生”等情况,均未起到“提问”应起到的作用。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提问”的目的最终应定位在哪里?

“问”的本质既是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之窗,教学中的“问则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水平、感受语言文字等的能力上。所以,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去设问的能力。西方未来学家指出:信息时代的成功来源于知识的掌握,而知识时代的成功将来源于对智慧的掌握。新的思维水平不仅仅帮助解决我们目前的困境,他将把我们带向一个更接近我们的最高崇敬的未来。教师的“提问”应成为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1 不懂得适时调整问题难度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度。有时问题难度较大,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而教师不懂得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结果使学生不知所措,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有时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来,这样缺乏思维含量,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实效不高。

2 不懂得适时提问

   很多教师都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包括课堂上的提问。但数学课堂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不懂得把握时机,按部就班。比如,在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不会借题发挥,适时提出:你还有更好的证据可以说服对方吗?这样错过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交流并获得正确结果的机会。或者在学生的情绪低迷时,不知道灵活地提些问题,调节气氛。容易造成教学课堂的冷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3、不懂得适时开放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开放式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像放羊似的越走越远,牵不回来,甚至引起课堂秩序混乱。因此在课堂上会小心翼翼地设置一些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掌控中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这样学生对基本的知识能掌握,但是其发散性思维很难得培养。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问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问有所值。

问题的设置要目的明确,问点要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只有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问题的设计不可搞形式,图花样而“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不然就会出现教学思路紊乱或“问”不对题的现象。因此,怎样设疑,怎样提问,使其问在足处,问有所值,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透彻的了解。只有教师真正吃透了大纲和教材,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与疑点,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只有教师对所教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与兴趣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反之,不仅达不到教育学生或启迪思维的目的,还会削弱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提问要依靠教材,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并积极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同时,要使问题贴近实际,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常用的方法是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设计精彩的有效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提问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习需要。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

(四)提问要抓住时机,灵活创设,形式多样。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是很主要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机选得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提问要新颖有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课中,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出现偏差,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提问要有启发和激发性,及时排除障碍,使之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课尾,要将所学的知识巩固与提高,提问要有归纳和探究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问题开放,拓展思维,答出个性。

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标,也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时刻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总而言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成效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寻求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提问也就成了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愿学与问伴随师生不断进步。 

 

 

 

2010.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