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与预设孰轻孰重
姚建芬
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会进行课堂的预设,有时课堂的生成会与课前的预设相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绝不能为了完成原计划教学任务而丧失了重新开发教学资源的机会。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培训活动,期间停了一节物理课,教学内容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知道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以及各方式的基本特点。教师首先利用上一节课学生已有知识“让一个小灯泡发光”而提出新的问题“如何让两个小灯泡发光”,接着让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在教师在巡回指导,目的是能够找到学生中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很可惜在集体汇报时除了没完成任务的以外,其余的都只有一种串联。这种结果出乎该教师的意外,于是他又一次给学生下达任务:你能否想到其他连接方式?接着学生又进行了一次尝试,然而教师想要的结果还是没有出现。这时教师只能使出自己的杀手锏了:老师这里还有另外一种与同学们不同的连接方式,请大家看投影。当学生的目光都齐聚投影屏幕时,很可惜这位老师摆弄了几分钟,屏幕上没有出现图案。教师又只能转为一手拿线路板,一手手指元件对着学生讲。后来在另一位老师的帮助下,总算摆脱了教师空讲的尴尬局面。
课后这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又一次的进行了阐述,并一再强调这个班级学生的水平比较差,导致课堂上出现了种种情况等等。然而在我看来学生差是一个原因但是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这毕竟不是借班上课,所以对于班级情况还是充分了解的,那么在课前应该多预设几种生成。当学生只想出一种方法时,教师索性就按照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探究该连接方法的特点,然后再由教师呈现其他的方法,而不必再一次的浪费时间进行尝试。而且对于课堂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多媒体,即使平时不用,但是在公开课之前还是应该突击的学一下还是能够防止出现想用而用不起来的尴尬局面。生成能按照预设进行固然可喜,但是当生成与预设想违背时,那将是另一种教学资源,如何对它进行充分的利用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