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研究 提升专业素养
蒋涛
8月17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第一次参加此类培训,心里非常激动,培训前反复对培训中心发来的培训要求进行研读,准备好要交的论文,忐忑不安地在17日上午抵达常州市委党校参加学习。六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到我们小学数学老师迫切地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教学研究,提升有效课堂的教学。现将学习情况与大家一起分享。
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为我们做了《开展数学课堂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从好的数学课三个基本要求:参与、互动、有效说起,对新课程研究热点:“四基”的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两能”的提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了系统的阐述,他分析了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指出三个努力方向:1、问题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课堂评价——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深入研究——对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课是教师反思的工具,伙伴互动的载体。鼓励我们一线教师从课堂研究做起,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聆听了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潘小福主任的《专业化小学数学的创建》,从三方面做起:(一)改善课堂中学生的生存状态,(二)改善课堂中数学知识的展开方式,(三)改善课堂管理方式。指出专业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创建对数学教师的挑战:(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二)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专业化策略 1.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学情分析2.基于知识经验的学情分析3.基于活动经验的学情分析4.特珠学生的分析(三)要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1.基于“数学化”的教学设计2.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下午一起观看了溧阳实验小学梅志华老师上的《认识公顷》录像课,听了梅老师对此课的分析。印象最深的是他认为:数学中不排斥告诉,但告诉是有艺术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教授做的报告《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这与我校的课堂观察研究不谋而合。杨教授对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从教学结构记录、教学活动转换记录、课堂提问记录与分析、课堂反馈记录、结构性语言记录、学生的语言流动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移动路线记录、叙事性的文字记录、师生语言互动分析十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技术指导。倾听了他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诊断教学,获取学习效果的“以学论教”。他指出驱动课堂观察的问题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目的在于寻求教学现象的真相和了解其原因,目的是改进教与学的效果。技术,不是为了技术本身,是为教学改进寻找一个突破的视角!
南通市教科所冯卫东所长更是向我们指出《高效课堂三、六、九》。三个理念:减负就是增效、警惕“效率过剩”、“风物长宜放眼量”;六个不等于:“高效课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的课堂、“高效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高效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高效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九个实践建议:1、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2、激发思辨,让头脑掀起风暴。3、活用“变式”借陡转瓦解定势。4、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5、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6、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7、着力慢走,在途中品鉴风景。8、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9、倡导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质。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院长指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与对策》,要求小学教师加强学段之间的衔接研究,更为自觉地“瞻前顾后”;更多考虑后续学习的需要。面对缺失我们要引起自身关注,加强自身学习,结合教材分析、结合课例点评、结合教学研究,学习有关数学知识。
从湖塘中心小学庄惠芬校长和南京白下区五老村小学魏洁校长的成长经历中体会到:教育也要有信仰,要有好的职业习惯(反思、研究),要有思考地向身边人学习,要追求儿童教学的真善美。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还经历了两次痛苦的研讨,一是教学沙龙《有效教学之我见》,另一是论文点评,(对本组中16名教师写的论文分别进行点评)。虽然过程是紧张痛苦的,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这破茧成蝶的煎熬,使我懂得更多,收获也更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学习,加深理解教材,经常反思,改进教学实践,勤于动笔。在儿童数学教育的路上,尊重儿童、引领儿童,让儿童感悟数学、把握数学、享受数学,让数学的理性和德性之光芒照亮彼此成长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