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物理中考研讨会心得
姚建芬
2011年4月11日,我和同校的其他三位物理老师参加了在横山中学举行的2011年武进区物理中考研讨会。整个活动为时一天,首先是由该校的牟文龙和刘晓忠老师上了一节光学和质量密度的复习课,我觉得两位老师在上课特别是复习课时能够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在复习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0年中考,殷老师又提出了在复习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到问题:
1.仔细研究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和2009年中考考试说明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详细制定复习计划。
3.不要盲目使用资料 。
大部分复习资料,题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理念,把物理引入了死胡同,所以任何资料中使用时都要分析、选择,以避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4.切忌大量重复劳动 。
应当允许学生对已经熟悉思路的题一带而过,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有疑问的问题上。5.每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侧重点。
上复习课一定要避免,为讲题而讲题,为讲概念而讲概念。针对练习的讲解,可以有目的渗透一种解题的方法, 7.重视近三年中考试卷里学生易失分的题。
不是说考过就不考,学生易失分的题,在2009年中考依旧有可能出现。
6.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要重视。
公式不写、公式错写、公式中的物理量混乱,不写代入过程、代入过程不带单位、错代物理量,计算结果单位不写、单位错误、计算错误等。
7.关注科技以及一些与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热点问题。
当今中考命题都讲求一个情境,死板板的条条框框不复考查,考题都会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因此学生平时关注了社会生活,中考也不至于出现“真空脱氧”的现象。
1.仔细研究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和2009年中考考试说明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详细制定复习计划。
3.不要盲目使用资料 。
大部分复习资料,题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理念,把物理引入了死胡同,所以任何资料中使用时都要分析、选择,以避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4.切忌大量重复劳动 。
应当允许学生对已经熟悉思路的题一带而过,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有疑问的问题上。5.每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侧重点。
上复习课一定要避免,为讲题而讲题,为讲概念而讲概念。针对练习的讲解,可以有目的渗透一种解题的方法, 7.重视近三年中考试卷里学生易失分的题。
不是说考过就不考,学生易失分的题,在2009年中考依旧有可能出现。
6.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要重视。
公式不写、公式错写、公式中的物理量混乱,不写代入过程、代入过程不带单位、错代物理量,计算结果单位不写、单位错误、计算错误等。
7.关注科技以及一些与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热点问题。
当今中考命题都讲求一个情境,死板板的条条框框不复考查,考题都会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因此学生平时关注了社会生活,中考也不至于出现“真空脱氧”的现象。
8.关注自己、周围、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武进区“312”工程培训活动心得
姚建芬
首先,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在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他们更多的是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促进学生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提出的问题更具有艺术性和见解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不对”、“是不是”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火花的迸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而不是老师有条理的把问题阐述,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在薛建刚老师的课堂上,实验探究过程中老师只是点拨引导,而不做任何的总结和阐述,学生可以做的,可以完成的,可以总结的,老师决不插手,也决不插嘴,这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朱静雪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教师在整个教材的处理中又充分的考虑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都能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沃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老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人教育,这也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终极追求。培训中的每一个讲座,每一堂课都值得我再次深深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