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研修>>文章阅读
走进诗的境界,感知诗人的情怀
发布时间:2011-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姚军华
走进诗的境界,感知诗人的情怀
东青实验学校 沈 芸
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以下三种现象:其一,奉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回归传统,以诵读指导贯穿于整堂课,其结果是“起于诵读,止于诵读”,学生对文字只略知一二,对文化亦如雾里看花;其二,奉行“不走寻常路”的原则,努力创新,以文本为起点,大谈文化,结果是因文字障碍未扫除,整堂课如同教师拽着学生跑,教师累,学生更累。其三,奉行“折中主义”原则,先进行字词串讲,在分析文章内容,最后进行文化拓展,结果是“文”“言”割裂,难以水乳交融。
2011年5月6日—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名师论坛暨优质课展示活动,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相见欢》,不禁随她一起感受李煜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一同品读心头的那“别是一般滋味”,让我对古诗教学如何做到文字、文章、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如何举象、造境、入情,走进诗的境界,感知诗人的情怀,有了新的思考。
一、咬文嚼字,整体观照
对于《相见欢》这首词,执教者引用了余怀在《玉琴斋词序》的评论:“其(李重光)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认为这首词“字字珠玑”。所以,无论是对词中“西楼”、“残月”、“ 深院”、 “梧桐”、“清秋”等意象的解读,还是对“无言”、“独”、“ 寂寞” “锁”所营造的情境的品读,一字一词一句,执教者都没有放过,但却没有给人支离破碎之感,因为所有的鉴赏都“活”在上下文之中,也“作用”于上下文,始终围绕“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情感展开,使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充分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身临其境,与词人李煜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境界。
二、知人论世,适时适度
《相见欢》的执教者非常巧妙,通过配乐朗读和让学生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的作出形象比喻的情况下,整体把握本词的情感基调,营造解读期待。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绪?此时适时适度出示李煜的生平介绍,让人感同身受那份“亡国之恨”、“ 悔不当初”、“思念故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三、以意逆志,还原“发泡”
《相见欢》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条风干的海参。本文言简意赅,全词只有36字,一字一句,都深有意味。该执教老师以意逆志,还原“发泡”的功夫可谓上乘。首先,她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盛载“离愁”的意象上,“残月”——“不圆满”的象征,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愁思。“深院”“梧桐”“清秋”—— 萧瑟肃杀,曾经的繁华都凋落,落寞无限。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动词、副词——“锁”、“无言”“独上”,感觉到词人处境一人,心情惆怅,心乱如麻。看“西楼”“残月”“深院”之象,造萧瑟、悲凉、肃杀之境,入落寞、伤感之情,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见”出了一个诗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堂课给我的诗词教学以很大的启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