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日记
三分文章七分读
陈丽君
2011年5月6日—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名师论坛暨优质课展示活动,王芳老师执教的《爱莲说》,通过读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没有句读),让学生初步拥有语感;而后仅仅扣住文章凸显中心的三句指导学生从句逗来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们摇头晃脑,读的自得其乐,而后通过读作者的生平与经历读出作者的人格魅力,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出暗合作者人品的句子。教师以朗读贯穿文言文课堂教学,以读入文,以情动人,三分文章七分读。
体会文章的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再现文章的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理解作者的思想美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朗读,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综上所述,诵读,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和一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对课文最好的语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