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研修>>文章阅读
培训日记
发布时间:2011-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姚军华
 培训日记
伍晓英
5月7日,我们语文组的一行6人匆匆赶到苏州,聆听了一场语文的盛会,不管是下午的理论指导,还是晚上激烈争辩的沙龙,以及第2天的三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教学艺术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洗涤.特别是黄素心老师的课更是让我颇多受益.
   黄老师讲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对于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是很难的。因为缘于学生,总认为他们的人生经历还少,领悟不到具有抽象诗词中作者的复杂情感的,还缘于远离的时代,远离学生的生活,很难找到共鸣的。所以常常遇到教诵读赏析时,匆匆而过,背诵默写,完全是应试的痕迹,一直以来都习以为常了,而这次,黄老师的课,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我蛰伏已久的思想。我要改变犹如破土而出的新芽,从心底升起。
   黄老师的这节课,从容镇定大气,是给我的第一印象。
一开始,黄老师的范读就先声夺人,声情并茂,音域宽广,中气充沛,形容沉浸,语调悲凉。满座师生无不被她带进词的意境,词中情呼之欲出。在黄老师的课上,“诵读”与“欣赏”两个词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和践行。  “读”不仅是反复地读,数量上的叠加,更是有层次地读,有质上的飞跃。从整体的感知读到局部的品味读,再到迁移后的深化读,最后到沉浸于诗境中的享受读,这是一个有提高、有拓宽、有开掘、有升华的吟诵过程。这样的读不仅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情感、读出了意境。在黄老师的课堂上,读的人和作者和文本心灵交融,而听的人与师与生都情意相通,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由朗读而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形式,读的时机,恰到好处,不到非读不可处不读,不到想读之处不读,“读”伴随着诗的情意、更引领着师生学习的走向,“读”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采用的主要策略,总之,“诵读”让课堂更富情感。
 其次是赏析,黄老师的赏析更是向里层的意蕴挖掘。有整体的粗略的赏析。如开始就提出“体会一下这首词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用了一些很简单的词语如:忧伤、忧愁、悲伤、感伤来回答。其实这就是一种欣赏,这种欣赏是粗线条的,是朦胧的、是初步的印象,但在古诗文教学中这一欣赏环节至关重要,它是进一步欣赏的起点,引申点。然后进行局部的重点赏析。例如黄老师在教授《相见欢》时,问道:“李煜是怎样告诉我们他的愁苦的?”学生立刻发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句,因此在整体的粗略欣赏后,自然而然进入了句子的欣赏,而往往被抓住的句子或是主旨句,或是全篇最精彩的佳句,在这些句子的欣赏中,学生对诗文深意的挖掘便会得到水到渠成的推进,因此,这一步的欣赏是深入点,是关键。最后,进行细部的微化欣赏,黄老师抓住《相见欢》中的“深”“锁”,反复咀嚼,品味,引领学生读懂这两个字眼,也就读懂了词人内心如丝如水般的惆怅和寂寞,也就读懂了诗人不能言明的痛苦了。可以说,这一步的欣赏是情感的喷发点,是审美的重要支撑,没有这一步就谈不上语言的品味,谈不上入情入境。
老师的整堂课,没有象一般老师那样逐字逐句带领学生分析,一切都是那么天然随性,可一切又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和改变不少,初读时的干瘪到最后的声情并茂,初读时的浅悟到最后的深邃,初读时的懵懂到最后的心悟等等,都源于黄老师慢慢的浸润,在细雨润物中不断得到提升,这就是黄老师的魅力,更是我们前来学习的人的幸福。这不仅是一堂优质课的展示,更是一堂唤醒有点倦怠的我们的魅力课。
虽然苏州之行是匆忙而短暂的,但带给我们的影响将持续很久很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