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英语课堂,到底要给学生什么? ——南夏墅312活动培训日记
杨 铭
5月20日前往南夏墅中学听课,分别是七八年级的英语课,在课堂上,两位老师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变动教学内容,整节课更为有效。课后,教研员周老师也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结合周老师的“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讲座,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新的思考:我们的英语课堂,到底要给学生什么?
一、教学目标——“体现价值是根本”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遗憾。
二、任务设置——“实实在在才是真”
《英语课程标准》中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任务型”教学,而刻意地设置“任务”,毫无目的性,忽略了任务的实效性。
三、教学过程——“意外生成情更浓”
课堂需要 “课前预设”,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突如其来的事件、与众不同的回答,此时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能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但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共振太少。
四、学习评价—— “面向全体重激励”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学习评价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在我平时的听课中,发现老师们十分注重评价语言。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们课堂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但仔细观察分析,老师提问的总是那些高高举手的学生们,因此得到表扬的学生都是班里优秀的学生,表现平平的学生被忽视了,老师没有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一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得到语言鼓励。结果可想而知,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进程,他们回答问题和学习的热情也就逐渐减弱了。
朱永新曾说过:“拥有理想的课堂,将会拥有辉煌的人生,将会享受教育的诗意。”就让我们带着研究的意识和积极的心态,通过英语课堂,真正培养学生们英语学习的能力,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也会更到位,更准确,因为方向对了,总有达到目的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