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日记之横林之行
胡志英
十二月十六日,我和陈丽君、沈芸、张晓敏三位老师,一起去横林初级中学,观摩了特级教师贺剑英老师的示范课。
从没有听过特级教师的课,此次之行能近距离感受特级教师贺剑英老师的风采,感到万分荣幸。
贺老师上了七年级的《天上的街市》。贺老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拉近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同学朗读诗歌,评点朗读情况,强调朗读要注意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并且让同学们逐渐反复训练和评点。使得学生真正学到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技能,也了解了如何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平时我们在上课时总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喜欢把学生的话或自己的要求多次重复,但这节课上贺老师没有一句话语的重复,讲课时清秀、优雅、四两拨千斤,在不经意间把语文的每个细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培训日记之聆听经验
10月21日,因沈芸老师需在“大战”前摩课,所以我们有幸聆听了教研员张立成校长和特级教师贺剑英老师的经验分享。
贺老师结合自己上省级评优课的情况,对沈芸老师做了友情提醒:1、学会推翻自己,不断地摩课;2、要给自己一点底气,无论是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学生一头都需做好充分地准备。
张立成校长指导沈芸老师:1、需背出文章;2、上课时需注意形象;3、拿出最优秀的、精致的东西拿给评委;4、布置作业、反思环节必须要有。
课堂反思:
基于语文课堂,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东青实验学校 胡志英
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质疑”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在自己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因此,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但平时在课上阅读时,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在阅读时,问题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自己去解决,主要是依靠教师。阅读中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对高中生进行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前一阶段开设的区级公开课《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来谈谈怎样基于课堂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实录一】
片段一:师:同学们,听了大家感受到的幸福,老师感觉到自己的幸福指数也蹭蹭地直往上涨。那么,感到幸福我们就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板书课题同时课件展示课题)
生(七嘴八舌):错了。
师:老师听到有一位男生说错了,什么地方错了?这位男生。
生1:应该是《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因为文章讲的是德皮勒老师为了治愈了詹姆斯的心里创伤,而设计了“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的游戏,治愈了他幼小的心灵。”
师:老师还以为是“拍拍手”,我看到的是首先,这是歌词,亮出来很靓丽,然后第二,文章中德皮勒老师一开始设计的游戏就叫“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听了这位男生的话,我知道了,题目应该改为《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师:大家觉得到底是“跺跺脚”还是“拍拍手”?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说一下。我还是有点模糊。
生2: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德皮勒老师开始用的是“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教学方式,然而他在听说了男孩詹姆斯的事情之后,他就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式,改为“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师:老师现在要把题目改过来了。《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修改板书)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给老师指出错误,并且告诉老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见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心很细而且非常富有智慧,并且达到了老师要求的第一步骤(课件展示)
初读文章,理清故事内容,并且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这就是:“治愈了自己心里伤痕的德皮勒老师治愈了一个孩子小小的心灵。”
【剖析】
导语是教师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有效措施,好的导语还会给学生以启迪、感染,激起求知欲望,诱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传统的揭示课题就是直接显示,既然我本节课的定位就是教给学生提问,那么我为何不导入就从提问入手呢?于是课堂上我故意写错课题,在学生的质疑和求解中,不仅导入课题活跃了课堂,而且最重要的是同时完成了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初读文章,理清故事内容,并且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真可谓“一石二鸟”,学生在质疑中感知了文章。”
【实录二】
师: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可见,学会质疑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价值的问题。课前老师其实已经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提问的角度,我们大家齐声来朗读一遍(课件出示角度,大家齐读。)
(1)在文本思想内容的凝聚点质疑。(2)在文本貌似矛盾的关键点质疑。(3)在作者情感动情点质疑。(4)在文本描写生动细致点质疑。(5)引导学生在文本看似平淡点质疑。(6)在文本难点处质疑。 |
师、 同学们其实根据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这些角度,其实已经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老师利用早读课时间进行了整理。大家看一看,这是我们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课件出示,学生阅读)
1、游戏中,德皮勒老师为什么将“拍拍手”改成了“跺跺脚”? (钱琪、吕樱、胡文茹、黄辉、姚玉杰、孙雪松 、周琳青、邱鑫怡) 2、赏析三处细节描写。 (1)詹姆斯“抿紧嘴唇,一声不吭,表情甚至有些愤怒”。 (潘洁、饶志、蒋诚凯、孙守幸、陈相馀、管玲芝、沈丽金、韦甜) (2)当一个女生说“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触过电,被切断啦”的时候,“德皮勒老师的心猛然一缩”。 (沈丽金、薛雨杭) (3)当老师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后,詹姆斯“跺脚的声音是最大的,并且眼睛里含着泪。”(胡镇涛、饶志、陈相馀、黄李媛、高文杰、宋健、黄恒霞、周琳青) 3、揣摩德皮勒老师附在作文上的那段话,说说他想告诉詹姆斯怎样的人生哲理。(白亚志、绳娜娜、梅渝豪、无名氏)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德皮勒老师和詹姆斯各自的幸福是什么?(黄会、周静、吴婷、饶玉川、管玲芝、黄恒霞)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德皮勒老师的评价。(高文杰、孙雪松) 6、如果你是老师,生活中你遇到了詹姆斯一样情况的人你会怎么去做呢?(吕樱、黄李媛、邹家威) 7、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捕捉文中的那个画面呢?(江杰) |
师:老师特别佩服后面的题目,“如果你是老师,生活中你遇到了詹姆斯一样情况的人你会怎么去做呢?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捕捉文中的那个画面呢?“这几位同学,不光走进了文本,还跳出文章,给老师也出了题,我非常佩服他们。有着这样学会质疑的精神,我相信我们以后接触文章会有更多的收获,会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剖析】
“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而且要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语)。平时让学生对文本提问总是漫无边际,教师很难把握,于是在课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教会学生生疑尤为重要。笔者针对于这个问题在以上环节中自以为有两个亮点:
亮点一:课前预习时提供给学生提问的策略,并做适当的点拨,学生有法可循,平时基础再怎么薄弱的学生也能提出几个问题,而且问题变得更加有效。
亮点二: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展示并标上学生的名字,学生在课堂上也就得到了满足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提问的兴趣。
【实录三】
我把几个值得大家来研究的问题归纳并罗列了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感受幸福。
(课件展示) 1、游戏中,德皮勒老师为什么将“拍拍手”改成了“跺跺脚”? 2、如何理解德皮勒老师附在詹姆斯作文上的那段话? 3、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捕捉文中的那个画面、哪处细节呢?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德皮勒老师和詹姆斯各自的幸福是什么?
师: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对其中的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去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
五分钟后……
生:我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德皮勒老师是想让詹姆斯知道,人性是美丽的,幸福不是由外观而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幸福时我们要感谢生命,痛苦时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幸福与痛苦是相生相成。
生:我觉得这段话的意思是德皮勒老师要鼓励詹姆斯不要因为自己身有残疾而没有感受到同学以及父母给他的关爱。王尔德曾经说过:“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上帝虽然拿走了你一部分,但同时上帝也给予了你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没有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
师生:“让心去感受不幸之外的幸福。”(板书:让心去感受不幸之外的幸福)
……
生:我对第一个问题感兴趣。因为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德皮勒老师用拍拍手激励了自己,治愈了自己心里的伤痕,因为他是一个截取左腿的人,他不能去跺跺脚,只能是“拍拍手”。这个方法适合自己,但用在学生身上,不适合詹姆斯,因而改为“跺跺脚”。
师:不适合詹姆斯也就是说拍拍手是适合自己的。我很佩服德皮勒老师的这个勇气,他暴露了自己的缺陷,为了詹姆斯,更可以看出德皮勒老师对詹姆斯的这份爱。(板书)
师:让大家跟着我做一个我也能做的游戏,大家开心我也开心,可是更难得的是自己不会做,自己做的不好看,但能为了学生去做,这才是最难得的。
【剖析】
学生的质疑是他对文本的思考、审视。这时,笔者并没有为完成教案而简单应付,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再独立地探究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走向“成熟”,后面的交流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发现的契机,是创造的基础。当前的学生,由于囿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久而久之,发散思维和创见性思维便逐渐僵化,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唯唯喏喏、人云亦云的思想惰性。笔者觉得语文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质疑。
当然就对一篇文章的质疑,应还有很多的方面,如:文章的写作特色,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段落篇章等都可引导学生质疑,本文只是从文本的内容方面谈了自己在本节课堂教学中的一点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