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研修>>文章阅读
培训日记
发布时间:2011-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姚军华
培训日记(一)
潘海波
继我校师德论坛《教育,我的责任》后,929,我跟随商校长等人一起前往武进职教中心聆听了常州市十佳师德标兵师德报告会。
整个过程中,一共有五位老师做了自己的事迹介绍。让我感受颇深,有来自技师学院的史巧凤,阐述自己怎样与学生打成一片,怎样是自己的学生在省、市各级操作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有来自常州二中的徐蕾,阐述了自己怎样帮助父亲身患肝癌的孩子读完高中,并激励鼓舞她考上重点大学;有来自省前中的黄惠涛老师,……
我被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好几次泪珠都在眼眶打转。难以忘记常州聋哑学校的杨华老师,她的主题是《用心擦亮无声的苹果》,半夜将一位发高烧的学生送往医院,医生们都以为是她自己的孩子,她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孩子直叫杨老师“妈妈”。杨老师认为,师德,就是爱心、用心、恒心、责任心四心合一。
事例件件生动感人,感情个个真实质朴,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了把最无私的爱奉献给教育事业、播洒给每个学生的师表风范,用爱树师表,铸师魂,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是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师德教育和师爱洗礼。
 
培训日记(二)
潘海波
1210~12日,我来到美丽的扬州仪征,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本次活动,有仪征市实验中学承办。
在听课环节中,我听了两节课。
一节是八(11)班侯广勇老师的《一次函数的图像(1)》,侯老师的课堂可谓是细致入微,条理清晰。从他介绍的画一次函数图像的步骤到点的坐标与图像的一一对应关系,从例题的选择到学生的巩固练习,无不体现了一位数学老师的“认真”,从每个知识点除了讲清“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可以看出一位数学老师的严谨。侯老师的课堂我认为遵循了“浅入、深究、再浅出”的原则,体现了“循序渐进,夯实基础,逐步提高”的教学方法。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对本课知识的总结,他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怎样取点的方法,让我豁然开朗。
另一节是七(17)班的李彩凤老师的《从三个方向看》。此课亮点在于讲清了为什么要从三个方向看,这一点正是很多老师教学过程中会忽视的,一般地,我们老师只是做到了解决“是什么”,而没有解决“为什么”,李老师非常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学的也是津津有味。
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中,跟我自己做了对比,我们平时在教学中,经常注重了基础,这不错,但对提高这一块似乎挖掘的还不够。要提高,不是到最后做一两个提高题就能解决的,关键还要在课堂自始至终课堂上知识点的渗透上。这两位老师却做到了,因为每个知识都讲透了。
 
培训日记(三)
潘海波
1223,我跟孙伟明老师一起驱车来到武进区焦溪初级中学,参加七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活动中听了两节课。
两位老师的课的共同点,我把它归结为体现了“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另外,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节是是亚明老师的《角(2)》,这堂课究竟怎么上?不,应该是这节教材究竟怎样处理?是老师根据教材编排,完成了所有教材内容。我并不赞同,这也是在评课过程中,很多老师提出的怎么处理的问题。尺规作图放在这一课似乎有些不伦不类,确实这样,所以我认为应把本节内容大胆重组。
第二节课是徐建华老师的《余角、补角(1)》。从这堂课看来,给所有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题量特别大,学生解答也比较迅速。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数学课,题量究竟多少为适宜?越多越好吗?我个人认为,并非也。课堂的高效,关键还是我校提出的“精讲精练”的教学方法较好,怎样才能做到精讲呢?我认为,做到精讲,就是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三不讲”是指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也能会的、不讲老师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
每次外出听课,都给了我很多思考,感谢两位老师!
培训日记(四)
潘海波
17,我和潘一青、承莉一起来到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参加了“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的听课活动。
此次,下乡的名师是来自湖塘实验中学的张伟俊,他执教的课题是《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张老师采用学案教学,看到他的学案,与众不同,“——基于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先思后导变式拓宽教学策略研究》的学案设计”。由此看出,张老师的科研意识非常的强,我却非常的薄。
从知识点的概括,到解方程,从探究导学到例题变式,从趣味习题到自编习题,题目不多,题型却广,讲的不算多,分析却很透。这一系列的过程,无不彰显了一位名师的风采。尤其是当他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用一个“过程图”的形式在黑板上显示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从张老师的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是题目是多变的,而这无数变化的题目确实相同的,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仰望名师,差距很大;反思自己,还得脚踏实地。回来后,我静静地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1)沉下去:从苦练基本功入手;数学老师的基本功是什么?解题。只有自己见多识广,才能像张老师一样,联系前后,举一反三,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2)走上台,从教学参与中实践;好课是磨出来的,课上完后,要问问自己,都讲到位了吗?该讲的都讲了吗?不该讲的也讲了吗?因为张老师的课堂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个字都是那么的清晰,每个字都是那么的珍贵。
3)写出来,从教学反思中提升。张老师注重课题研究,他不断反思,才有了今天精彩的课堂,每次的反思写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也是张老师成功的秘诀。以反思促进教学,以反思提升质量,这也就是教科研的意义所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