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入情”,阅读对话“悟情”
东青实验学校 沈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父爱无言,我们需要用心来体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在我们不留意的言语和行动中,父亲正默默的爱着我们。朱丽洁老师的这节课,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研读教材“入情”。
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风筝》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背影》中浓浓的父子情等等。只有教师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是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可以被填满的容器,将知识扳开、揉碎,以便在课堂中深挖细掘、讲深讲透,而是应该从学生体验学习,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师生理解、对话、心灵互动的课堂上,让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感动的怀抱。朱丽洁老师在执教《父爱昼夜无眠》的教学中,她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其次,阅读对话“悟情”。
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动作、细节,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课堂常常不会像预设那般的自然流畅,比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在我看来字字浸透亲情的文字却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是责怪学生情感冷落,忽视他们的课堂反映,生硬地把课堂往自己的预设中拉;还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暂缓课堂节奏,再次创设情境,寻一条僻径迂回进行引导?如果选择前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对话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作为对话,对话双方必须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对话者对彼此作为对话主体的尊重,对话者的主体性不应由于对话者在阅历、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损害”,于是当学生觉得“背影”文字平淡,不能打动他们时,我选择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于是,后半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了,以平实的文字为载体,一次次地流露了他们的真情体验。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播上情感的种子,用真情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