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策略刍议
江苏省如皋白蒲高级中学 蒋国和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问题引导策略”,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问题为平台,运用正确的方法、策略以及教学媒介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思考、感悟与想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进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思维品质,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问题引导策略”的初步设想
(一)望闻问切,科学诊断,在最近发展区内巧设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实施问题引导策略的过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控制的过程。我们要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通过“望”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闻”学生的发言,向学生“问”或由学生“问”,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审时度势,仔细把握时机,找寻最佳“切”点,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和谐优化地发展。
1.找准“切”的时空。教师对教材深谙熟稔,走进课堂才能从容自若地采用科学有效的问题引导,用最经济的时间把学生引向教材。教师应注意根据望闻问获得学生注意和思考的程度,摸清学生的思维走向,及时调控,“切”入有价值的问题载体,使学生思维不间歇地向纵深发展。学生思维徘徊不前时,教师可以利用跨度大些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的变化等无声的反映,善于领悟学生言谈所包蕴的思维,根据有声或无声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保证教学向预先设计的理想化目标进展。一句话,教师“读”懂学生,才能驾驭课堂教学。
2.把握“问”的角度。“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教师理应操练得娴熟。我们反对那些少有目的性、没有层次性、缺乏启发性的“问”,提倡有价值的“问”。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来说,初学教材时,“问”应偏重于知识性;理解教材时,应偏重于问题性;精读研讨时,应偏重于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一发”而问,以牵动“全身”。但不管设计哪种“问”,教师都应力戒“主动出击”,要始终让学生先陈述见解,摸清学生思维底细,伺机而动,此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我们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做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足轻重,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2)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3)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架空、纲目脱离。总之,问题引导的角度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方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在“望、闻”中反馈矫正。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出输入,更不像电报、书信等那样简单,只要输出信息,输入端也就完全可以接受。实施问题引导教学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信息反馈与矫正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情、神态和语言表达等动态表现的观察,反馈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理解的程度。教师利用这些信息,就像医生利用诊断器一样,可以及时获得病人的病理和反馈信息,用以诊断病情,以便对症下药。一旦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误差?不只是由教师直接加以纠正,如果教师能适当的启发、暗示,学生可以自我调整、自我矫正。反馈为矫正提供依据,矫正为反馈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没有反馈与矫正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没有及时反馈有效矫正的教学是低水平的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反馈与矫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才能使问题引导教学推向深入,促进师生智慧共同成长。
(二)把握认知停靠点,在疑难处设置“布白”,引导学生化虚为实,入胜入境。
如果把学习者头脑比作一片港湾,新知识比作一条轮船,那么适当的学科知识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这就是认知停靠点。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都需要“循循善诱”。而在问题引导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置各种“认知停靠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任何一门学科,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基于知识,设置思维方法停靠点,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自觉的,高层次的。这里所需强调的是,没有停靠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停靠点越合理科学就越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例如,面对学生普遍关心的“腐败”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设置以下几个认知停靠点: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法制建设正在加强、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人、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等等,这些知识如能成为学生认识问题的“停靠点”,学生就会领悟到:看不到社会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要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施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的“认知停靠点”可以是隐性的或显性的,也可以是直接性的或间接性的。实践证明,没有停靠点的问题引导只能是机械的、表面的文章,其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而有意识设置了停靠点的问题引导,并与“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汇点”有机结合,这样的停靠点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与提升。
问题引导中的适度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唯有化虚为实,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深远的意境。如何“布白”?笔者以为,一是在澄清关键和难点时,巧妙布白。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和难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一味地灌输讲解,效果不一定佳,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思考、分析。因此,巧妙地进行布白,不是回避关键,知难而退,而是尊重教学规律,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师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应在关节点或疑难处巧妙地予以布白,这样可使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加深对关键处或难点处的理解。如:在学习“依法纳税为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我国税收的作用”、“性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去自主探究思考,并不一定需要教师直接告知。二是在区别相近或相似知识时,巧妙布白。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内容,它们或相近,或相似,给人的感觉似是而非,这些知识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或误解,一味讲解,学生印象不深。教此类知识时,可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予以辨析,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如:在区分“纳税人”与“负税人”这两个概念时,可不先讲,而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照概念进行思考、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归纳出两者的适用条件,使学生很快地予以理解掌握。三是在课堂结尾时巧妙布白,留下问题,使课堂教学意味无穷。课堂的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它和开头同样重要。巧妙布白,弹好终曲,可使知识深化,并能巩固学习的兴趣,使之得以发展,同时会取得“音犹尽而意不穷”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劳动合同”的教学结尾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在课后拟一份与用人单位的合同书,这样使学生投身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去,不仅巩固了学生当堂学到的知识,使之得到深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在实施问题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布白,可以使教师从不停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可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其思路,提高其能力和思维的质量。当然,布白艺术的使用必须巧妙,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适度,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要体现多样性,或在时间上,或在语言上,或在内容上,避免单调,否则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实施“问题引导策略”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创设积极轻松的课堂环境。在自主课堂教学中要有效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教师应当“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究,“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进步。
二是坚持适时适度,准确把握好教学契机。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过,急需教师启发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受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深度和难度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适宜,广度的大小要适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能摘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最近发展区”内高效运行。
三是做到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差异,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性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此外,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引导,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思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间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推敲,反复论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需要。
收录人:顾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