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研修>>文章阅读
感受“现代与经典”
发布时间:2010-11-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静芬
语文老师不能简单复制自己
                  ——感受“现代与经典”
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赵静芬
带着已久的虔诚与向往,在落叶纷飞的10月,我们语文组一行四人走进了南京。六朝古都所散发出来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让人倾倒,灰色的墙,金色的叶,清凉的雨……嗅着几分湿润的空气,眼前已铺展开了“现代与经典”磅礴的动人画卷。“语文老师不能简单复制自己”,这句话是我听课后的最大感受。
一、从发展思维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提问
在东南大学的礼堂,我们有幸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主讲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深受启发。关于有效提问,涉及有效问题、提问时机、对象等多个方面,异常复杂。
在陈金才老师的《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进行问题的预设:“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我真想抓住这个小姑娘的手打几下!你想知道原因吗?帮我到书中去找找理由。”打她的小手?为什么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当时,坐在课堂里的我因为没有接触过这篇课文,也被教者的这一问题给深深地吸引,也立马投入到课文中去读、去找、去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这样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同时,与会在特级教师在课后感言中都谈到: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我问你答,一问一答”的浅层次上。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少数的几个提纲挈领的大问题,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再回《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贯穿教学的就是以下几个大问题:“”;“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会有怎样的遭遇呢?祖父是怎么管他的?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在祖父的园子里,不仅“我”快乐,连花鸟虫鱼也快乐。假设你是其中的一种,来表达你的欢乐,写一写”;“课文写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花鸟虫鱼的欢乐?”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将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学生的想象、联想、分析、推理、概括、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哪里?不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则过多地利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着重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就我们语文教材而言,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也偏重于知识性的问题,较注重发展学生知识,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思维。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些知识性问题稍加改动,使其变成评价性问题。
二、找准第一课时的切入口
第一课时从何处入手,?我常常为这个问题所困。这样的简单的问题在我的思索中,变得异常复杂。从课题入手?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入手?从学生的漫谈开始……
而这次的听课之行,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类型:
《祖父的园子》:开门见山入题——“今天,陈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有趣的地方”( 板书课题);《与象共舞》《神奇的克隆》:检查预习情况开始——回报预习情况;带音节读生词,去音节读生词;读完课文,谈谈对主人公的想法;从简介作者开始。
这简单中彰显的是语文教学真实、朴实、扎实的魅力。语文教学不需要一丁点的花里胡哨。教学伊始的设计,要的不是怎样多人眼球。而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学生一头:从简单的字词识读开始;从对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的梳理开始;从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开始(这里还涉及一个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只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那就应该是好的设计。
三、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平日的教研组的课,同课异构往往在不同的老师中进行。而王崧舟老师一个人的同课异构着实征服了我们在场的听课老师。没有一丝的华彩浓墨,却处处长些着语文教学的魅力。
第一种教学,重点落实在“读”。王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置换”,把自己读成观众、把自己读成大象,读出“人与象”、“象与人”共舞的酣畅淋漓的感觉。课堂上一次次入文、如境、入情的朗读,让听着神往,并深有所得。
第二种教学,重点则在“写”。初读课文,学生认为“与象共舞”意在“和大象一起舞蹈”。师追问:“如果请你以此命题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课文明明写象,为什么先写观众?”在这样的问题任务的驱使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接着再来品味共舞的语句,体会“拥”的魅力,从而感受到“与象共舞”的含义不仅仅是“人和大象一起跳舞”,更包含着人与象之间的一种亲密无间的感情。最后,学生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了“与某某共舞”的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
林莘老师说:我们语文老师看教材要有一双慧眼,一只眼“得文”,一只眼“得意”。我想得文与得意在王老师同课异构的课堂上分别得到了彰显,而且一课着重引导学生“得文”,一课着重引导学生“得意”。听说读写,这四大件往往在我们课堂上都被抓,但是如果你都想在一节课中将这四点都落实的话,那等于什么也落不实!王老师的课告诉我,简单一点,抓住一个目标,扎实落实。这才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两天半的学习时间不长,却足以在未来的多年带给我足够的心灵的震撼。“语文老师不能简单复制自己”——王崧舟老师的那句话,我永远记住并以此来勉励自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