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东青实验学校 蒋琴
为期两天半的第十一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南京东南大学礼堂举行。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享名师专家的教学精神大餐。与会的老师们热情高涨,作为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的我、作为新教师的我,三天下来,所受到的洗礼让我对语文教学感到收益良多。下面简单说说我这次东大之行的学习体会:
首先是陈金才老师的观摩课《祖父的园子》,他从选教学内容、课堂结构、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三方面来实现课堂的目标,通过朗读、说话、写话的课堂结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机智发挥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王崧周老师的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同一个人上一堂课上出不同的风格,王崧周老师主张的小学语文绝不是一种流派,一种声音,应该百花争放、百家齐鸣我是非常认同的,王老师的同课异构证明一篇课文可以从多个角度通往目标,模式化只有死路一条,审美的不同,课堂也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课文不是为了读而读、不是为了写而写,要透过教法看到背后的教的价值、目标,老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进行思考,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
周益民老师的观摩课《人类从哪里来》,讲授的是书本以外的文章,探讨口传文化如何保存,讲授、阅读。周老师选取了口传文化中的神话讲解,从认识神话,从细节、情绪讲述神话、变异宇宙观三方面讲授课文,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吴永军老师的报告《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最近很热的话题,吴老师认为问题的有效性可以从情境性、思维型、互动性、分层性、时机性五方面来界定,运用案例讲解了有效问题的情境性,我很认同吴老师的“老师要用儿童的生活化的语言创设情境,从学生的角度、日常的、司空见惯的的情境,鼓励学生吧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内容建立联系”。在谈到有效问题的思维行时如何体现语文味时,说了一句话:“书不读熟不开讲。”同时说了应该怎么读,这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是啊,书都没读熟就讲,学生怎么能入情入景呢?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问方式极其重要,注重所思型问题,让学生多回答些理解性的、评价性的、分析性的的问题,注重提问的方式。我是新老师理论知识不足,知识类问题运用的多,评价类问题提问较少,吴老师手把手的教我把知识类问题转化为评价形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每位老师都是一方面的专家,有感情朗读异常丰富的、语言感染力丰富的林莘,她的朗读能够进入我的心灵,她的老师要有一双慧眼、五脏要俱全、四肢要发达、三足鼎立的观点给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更是方法的指导。薛法根老师的观摩课《和时间赛跑》不是光光停留在珍惜时间上面,和时间赛跑是要战胜原来的自己,哲理散文另辟蹊径,树立自己独特的观点。赵志祥老师的《经典趣读对联》、薛瑞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韩兴娥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但听过之后却是那样的令人激动。
此次南京之行让我收获很大,大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把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