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彩萍的培训日记
三河口听课
4月20日,我和另外3位老师一起参加了三河口中学举办的对外公开课活动,整整半天,初一到初三,每个年级都听了一节英语课,3位老师的教学各有千秋,现总结归纳如下:
1、每一节课都很实在,尤其是初三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很“到位”。课堂上,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2、课堂教学很活,尤其是初二夏老师的课堂,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下,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让我很是佩服,佩服于她的课堂教学设计,更佩服于她发挥出了无尽的人格魅力,她让学生学英语成为了一种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正是我所追求的课堂。
3、学生的操练很多,尤其是初一杭老师的课,如words competition, pair-work, group-work, discussion, 她围绕“the simple past tense” 这一主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练模式,贴近生活,既有口头的又有笔头的,学生基础夯实,自信提高。
送教下乡之一
今天是剑湖实验学校举办的第五轮送教下乡活动的第一次,在开题仪式结束后,他们就呈现出了两节常态课,两节课都是初一年级的,分别是pronunciation & checkout和 Integrated skills,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汤老师的开课内容是我第一次碰到的,因为之前从没老师开课上这样得的内容,所以带着一颗好奇之心去听,这节课的导入还是比较新颖的,利用一个故事,引起了学生很强的兴趣,可惜败笔之处在于他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设计,学生不会回答,冷场告终。第二个败笔之处在于本课的重点是pronunciation,可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做得多,就是学生没机会读,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郑老师的课相对来说情况好一些,整个教学设计较好,自然流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听说读写技能都得到了发展,基础知识扎实,值得改进的是在处理单词“smell”的时候,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就不停地说,耗时太多,如果当时能机智一点,例如采用肢体语言,那样效果会更好,最后就不用拖堂了。
送教下乡之二
今天是“中小学英语送教下乡”的第二次活动,活动主题是关于“教学案”的设计。首先是剑湖实验学校的高老师呈现了他的一份关于七年级的Reading 的教学案,高老师讲了他的设计意图后,然后是湖塘实验中学严老师呈现了她们学校的同主题的一份教学案,所有教师就针对这两份教学案进行探讨交流,基本如下:
教师在编写教学案时,要精心梳理单词、词组,不要一股脑儿将所有的短语句型全摆上去,要为学生减压。
在教学每单元的Reading的第一课时时,不倡导让学生预习,因为预习之后就培养不出学生的猜词能力,而中考恰恰要考察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教学案有其特有的优势,例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但也有弊端,例如学生拿到学案,对教学目标等一目了然,就缺失了神秘感和新奇感,兴趣降低;使用“学案”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案”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精力难以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