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研修>>文章阅读
培训日记
发布时间:2010-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丽洁
培训日记
朱丽洁
2010年5月10日,我和牟老师、杨老师等一行来到湖塘实验学校,参加全国中小学有效教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有幸聆听到了7节比赛课,上课内容都是《窗》,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风格,也有不同的文本解读。
(1)王志宏老师设计板块清晰流畅,在读之细研析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并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候,用投影仪上的句式,注重叙述的规范和完整性。而在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善和恶时,用图画细胞和形式,生动形象幽默的讲解,深刻易懂,让学生理性的把握人性的善和恶。在读之深探究的时候,既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又有对于文本的想象加工“假如你是不靠窗的病人,你会如何避免这场悲剧”,用逆向思维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理解深化主题。学生的思维整堂课能紧跟老师的步伐,主动积极的思考发言,个别学生回答非常个性完美。
最后老师总结小说阅读的“三步走”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是授之学生以“渔” 的体现。
(2)汪娟老师开堂激“信”导入,通过让学生运用肢体和声音语言朗读心灵寄语,为课堂铺垫下“自信”的基调。整个课堂教师也很亲切的教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掌声和语言的鼓励时时在课堂响起。
在整体感知用简洁语言概括内容的环节,三位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总结的不够明确。品读文本的时候,让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分析文中人物在人性中的不同,在强调动笔圈点勾画的基础上,老师对于问题的表述没有示范性,缺乏一定的指导性。而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有些稍过于细致分析,朗读的指导、词语的把握,造成本末倒置,忽视大问题的归纳总结,个别点评过于笼统,缺乏有力的说服依据,类似“无中生有”这类贬义词来形容人物似不太恰当,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部分设计合理,想象心理活动时候,老师应该注意指导,让学生表述时用第一人称来写,更符合想象的情境和题意。
(3)顾金光老师从窗的作用和角度出发,深情导入,用“窗是生命与希望的支点”巧妙铺下文章主题基调。教学设计清晰,感知故事、走进灵魂深处、感悟“波澜”之美,注重小说文体的教学特点,以小说三要素为纲,由“环境”到“情节”,由“情节”再到“人物”,线索分明。
课堂中对于问题“窗外的美景存在吗?”这一问题的交流,最具有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多角度的理解,合理的挖掘文本内涵。在画景板块时候,一方面注重语言朗读的指导,用自身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指导学生,同时四字短语图画的概括,体现出老师重视学生语言运用,十分出彩。
而在感悟波澜之美的板块中,老师利用反馈学案的方式,解决学生问题来梳理文章内容。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来解决,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又在预设之余又赋予了生成、动态的活力。学生互动合作,主体参与,通过学生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课堂效果显著。
整堂课富有深情、深度、哲理,老师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共同深入的理解文本。
(4)郁蕾老师从课题入手,用深情语言直接导入新课,同时也很注重检测预习,对生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到位。在整体感知概括事件,学生语言不够简洁的基础上,指导用“某人干某事的”形式概括,注重方法的传授指导。
而在重点品人物性格时,老师很关注细节,贴近文本,主要是多次利用学生的有效讨论,来推进课堂进程,有许多个性化的解读和独到设计,出现许多精彩的课堂生成。比如对省略号的作用,对“为什么其他段落都很短,而病人讲述窗外美景这段又会这么长”等处的分析,可圈可点。老师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引导点拨,而且以读带思,层层推进。整节课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拓展提示写心灵感悟的时候,很明确的强调以第一人称来写,学生比较容易重视、理解、操作。
课堂生成丰富多彩,呈现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教师板书设计新颖漂亮,仪态自然大方,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5)朱惠芳老师通过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让学生谈透过学校的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既紧扣主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学生的回答也精彩纷呈。
整堂课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很精致,教学流程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层次。老师教态沉稳,教风很细腻。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很到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对文本解读比较全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对主题、对人性等,进行了相当深度的挖掘。
而课堂中老师语言精练,避免挤占学生的思考空间,同时响亮、饱含感情的语言和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慷慨激昂的语调让教学不再平淡,给课堂添些波澜,而从最后环节打开心窗,写一句话送个“不靠窗的病人”,
让学生读写结合,得到有效联系和反馈,学生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阐发出深入的感悟和思考。
(6)李宏伟老师围绕所学课题《窗》直接用优美的语句创设优美的语言情境,深情导入新课的学习。同时开头生字词的检测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小说三要素的回顾注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而在评人物、探写法的环节,再读课文找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作批注,允许学生有选择地评价人物,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而来联系历史上、现实生活中拥有嫉妒心理的事例,利于理解主题,发散思维和积累。
课堂板块清晰,提出问题很到位,文本挖掘深浅难度适宜。同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交流补充互动鼓励。课堂既尊重学生对文进行不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多元解读,在学生表达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时老师也能及时介入,予以引导。
教学板书清晰明确,课堂老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也精炼干脆,展示出厚实的教师能力。
(7)朱芳芳老师从题目组词入手,由眼睛的窗户指向文章的窗户,提示学生关注文眼,同时抓住单元提示的概括学习、基础字词的纠正。在整体感知部分,利用多处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很容易的把握文章内容。
整堂课教学板块清晰,分析人物、拓展练习层层推进,且教师在布置任务前,提示指导到位。对于学生的答案,课堂中是学生点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教师语言也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语言表达注意遣词造句,如“欲望是魔鬼”等处表达,准确典雅,文味十足。另外,教师亲和力强,在遇到电脑投影仪故障的时候,不急不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课堂上学生也畅所欲言,火花四溅,与老师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板书简洁清晰,只是对于人物性格的评价过于简单,可详细和有深度些。
同一篇文章,每个老师彰显出各自的智慧和特殊,挖潜文本内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