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与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报告
东青实验学校 八(3)班 陈丽君
课题组负责人:陈丽君
课题组小组组长:韩青、陆志强、汪春海、陈琦
组员:全体八(3)班学生
一、活动背景与目标
60年风雨历程,60年灿烂辉煌。
1.让学生初步掌握人们对食物要求的变化及其原因。
2.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讨论、统计、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运用资料、处理资料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从学生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二、活动内容
1.调查30(40、50、60)年代出生的人在主食、零食、水果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2、调查国家食品安全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要求;
3、调查厨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4、调查重大宴会中菜肴的变化;
三、活动过程:
本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提出问题,在祖国60周年之际,从“衣食住行”哪个角度研究更能了解祖国,而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根据比例的多少,确定活动主题 ——建国以来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与变化。
其次,班级讨论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得到同学的理解和支持,
共同商讨和确定研究的角度,并进行分组。其中社会调查组还学习调查问卷及统计表的设计。接着,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了以下几个调查的主题。
1.30、40年代的人对于建国前食品的要求
2、50、60年代的人对建国后食品的要求
3、70、80、90年代的人对建国后食品的要求
4、60年来宴会菜肴的变化(菜名变化)(菜肴作料的变化)(厨师地位的变化)
5、食品安全部出台的相应政策
最后,共同学习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步骤。最后,分小组展开调查。
第二阶段:活动方案实施阶段
各组分头活动,资料搜集组由陈琦负责,指导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如翻阅各种参考书籍,从网上查询,从报纸上猎取。 每个学生都围绕“人们对事物要求的变化”收集有关资料。每位学生围绕自己决定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汇总到组长处,组长综合或整合问题,
社会调查组先设计问卷调查表。而后利用休息的时间走访出生在建国前的老人,调查他们对事物的要求变化整理资料;或调查采访厨师,设计问题,拍照留影,并收集资料。
附:调查设计表见PPT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交流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内容。
资料收集组:
有人说:“吃菜怕毒素,吃肉怕激素,喝饮料怕色素。”确实如此。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日益关注与头疼的问题。就拿最近的“奶粉问题”来说吧,那些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导致了许多婴儿就此夭折。这还是食品不安全而威胁老百姓生命健康的事件的“冰山一角”。由此可见,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研究这一课题时,我们资料搜集组把目光放在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食品安全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组在政府颁布相关政策方面进行了许多资料搜集。我们做了以下的总结。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在五六十年代没有相应的法律涉及这方面。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人们只求温饱,不求健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了人们最关注的事之一。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解决老百姓这一问题,政府在
社会调查组通过走访,总结如下
50、60年代:建国初期,经济落后,三年自然灾害,人们以秕谷、包谷皮、榆树叶等为 食品。 吃饱
70、80年代:改革开放,给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们的生活水准普遍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追求口感之享受。
吃饱+美味
90年代至今:大部分家庭进入小康家庭,对食物的要求也更高。
美味+营养+健康
最后并且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各种资料,写出一份研究小报告,交流本次活动的心得感受。
20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