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文章阅读
《不同人群或不同年龄人们欣赏音乐的偏好及其原因分析》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09-06-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梅凤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穿衣已经摆脱了绿、蓝、灰,军装、中山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休闲服装,我们也有了世界级的品牌服装。大家的穿已经从趋同、一致变为追求自由,彰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拔地而起高楼大厦、满大街的国产的、进口的汽车。这些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着我们这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而这些印记也同时表现在音乐领域。每个年代都有其自身的歌曲特色,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音乐也在歌唱着社会变化。同时,音乐欣赏是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紧张的工作、学习、劳动之余,打开电脑、MP3MP4、电视机等听听音乐,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优美的乐曲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性帖,培养高尚的情操,抒发感情,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焕发力量,使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学习、劳动中去,尤其是青少年对音乐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喜好,所以我们想通过对不同人群或不同年龄人们欣赏音乐的偏好及其原因分析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网上收集资料与实地采访调查

研究过程:

(一)资料收集组工作

通过网络搜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音乐脉络”以及“不同人群或不同年龄的人们欣赏音乐的偏好”。

音乐是时代的印记,它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音乐脉络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自我认知与更新的过程,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音乐大致经历了四个富有代表性的阶段。

    第一阶段:多元化初期(1978年——1988年)

    《甜蜜蜜》、《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血染的风采》、《酒干倘卖无》、《万里长城永不倒》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是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初期,这时刚刚改革开放,创作上摆脱了单一的音乐形态。这批歌曲不论歌词内容还是旋律,都不只是唱一种意识形态了。虽然主旋律仍在,但流行音乐其他的分支都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西北风的十年(1988年——1998年)

   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文化反思,代表作是西北风。这个阶段是中国流行音乐至关重要的十年,1988年刚好是改革开放10年,那个时候全国出现了一股文化热,音乐上出现了西北风。如《信天游》(刘志文词、解承强曲)、《黄土高坡》(陈哲词、苏越曲)、《我热恋的故乡》(广征词、徐沛东曲)。之前由于刚刚改革开放,音乐创作者想去捕捉新的音乐形态,所以音乐作品模仿、西化的现象很严重,到了西北风,从歌曲到旋律不再是模仿的东西,而中国流行音乐的自我开始形成。通过西北风,找到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当时乐坛又出现了寻根文化,比如《黄土高坡》,就是到黄河源头上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

第三个阶段:网络歌曲的盛行(1999年——2002年)就是21世纪初,。从《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开始,预示着网络时代造就了一个音乐现象。

第四个阶段:“中国风”时代(2003年——2008年)

    “中国风”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在社会和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音乐表现、音乐诉说,是社会形态发展到这里,很自然的内心流露。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批音乐人,把R&B、RAP和民族的东西放在一起,被大众所接受。而这个时期的代表作2008年《北京欢迎你》,一句普通的北京欢迎你、一段亲切口语化的歌词加上一个悠扬上口的旋律,组合成一首让亿万人张口就来的流行歌曲。于是,老年版、网络版、国足版,眼花缭乱的版本让满世界都知道了,北京欢迎你,北京欢迎世界!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和选择不同,我们网上搜索资料显示18-23岁年轻受访者表示他们最喜欢的音乐中有摇滚音乐,仅次于流行音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摇滚则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18-23岁和39-43岁两个阶段的人群会相对更喜欢乡村音乐与西洋古典音乐, 24-28岁,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或者正在提升中的青年,在主流音乐之外,所以更为偏好这两种音乐;而39-43岁的中年,或许已经历经沧桑,或许因为偏爱乡村音乐或者古典乐的舒缓,使得它们成为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另一个得以慰藉与欣赏的对象。而中老年人对于红色革命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情感,因此比较怀旧老歌红歌,而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有着充沛的精力,热情奔放,故喜欢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的人数较多。

 

(二)采访调查组工作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然后将采访调查组成员分成五小组,每组有6-8人不等,小组成员采用走访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将每小组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调查问卷见附)

此次活动我们共采访了59人,含盖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其中公司职员有1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自主营销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劳力工人1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7%;在校学生有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5%;退休人数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务农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无职业有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其他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0%。(见下表)

职业

人数

所占百分比

公司职员

14

24%

自主营销

8

14%

劳力工人

10

17%

在校学生

15

25%

退休人员

1

20%

务农

1

2%

无职业

4

7%

其他

6

10%

总计

59

100%

20岁以下(含20岁)有24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21~20岁有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31~45岁有1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49~59岁有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0岁以上:(含60岁)有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见下表)

年龄段

人数

所占百分比

20岁以下(含20岁)

24

41%

21~20

12

20%

31~45

19

32%

46~59

2

3%

60岁以上(含60岁)

2

3%

总计

59

100%

调查中显示,在校学生及公司职员普遍喜欢流行音乐或摇滚类音乐,他们也就是所谓的“90后”与“80后”的新生代青年,追求时尚,喜爱动感,是这一类人的主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信息快速流通,这给音乐发展带来了便利,以至于流行歌手迅速走红,各类流行音乐层出不穷。所以在这一时代出生的人们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只有极少数在这一时代出生的人们喜爱古典音乐,这其中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及父母的熏陶。

31~45的人则普遍喜欢抒情类音乐或轻音乐,因为繁忙的工作已使他们感到身心俱疲,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可以缓解工作带来的烦躁、疲劳之感。在如水的音乐中尽情释放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受到洗礼,这是大多数这个年龄层人们的心声。(唱)《爱的奉献》凭借浅显易懂的歌词,舒缓的旋律,高尚的主题,深情的演唱,一跃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经典。

而中老年人则多喜爱革命爱国歌曲或国剧之类的古老音乐。因为这个年龄层人们自出生起就是处在一个爱国情怀浓郁的时代中,再加上当时的条件所限,人们并不能接触过多的音乐,而且所接触的音乐都太过于局限,所以造就了那一时代的人们只听革命爱国歌曲或国剧。《红灯记》这样的样板戏、《红太阳颂》这样的革命歌曲,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音乐旋律。

三、研究结果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文明进程已经经过了很长的时光,我们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对不远的将来对流行音乐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那就是:国际化,多样话,网络化。

30年,足够漫长;30年,又极为短暂。但它终归要成为一段历史。未来,还将有一个又一个30年,伴随着祖国的腾飞,也会有一首又一首优秀的歌曲被载入历史的画卷,扎根于人们心中。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思考:面对这样的现状,青少年该如何正确地对待音乐?在音乐中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粮?我国经典红歌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的资源。为此,我们发出以下倡导:

开展“唱响红歌 激扬青春”系列活动。在校门口和学校主要通道悬挂宣传标语,利用宣传栏宣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的情况、成果,营造良好氛围。各班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文化建设渗透。学校网站上专门开辟“红色经典”栏目,让“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展开网络的翅膀,飞向人们的心灵,让红歌经典故事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些活动让全体师生达到“四能够”(能吟唱、能诵读、能理解、能践行)、“两提升”(提升师生文化素养、提升师生的精气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