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专家组来东青实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指导
5月16日,濛濛细雨中,“新基础教育”专家组在华师大吴亚萍教授的带领下,再次光临东青实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活动。武进区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东青实验学校、星韵实验学校和牛塘中心小学等三所学校的老师们共同参加了这一活动,区教育局基教科孙雨青副科长全程参与。
直面“新基础教育”
在“新基础教育”的专家面前上课,执教者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他们要面对专家们近乎“苛刻”的评判眼光。今天,东青实验学校中、小学部共16位老师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一考验。老师们心里清楚,没有课堂上的浴火,哪有教学水平的涅槃?课前,上课的老师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教研组长的引领下,大家在一起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分析学法,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新基础教育”接轨,同时也使自己在接受专家指导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益。
专家们的严与爱
听课,是“新基础教育”专家们的日常“工作”。负责数学指导的吴亚萍教授告诉我,她自从加入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团队以来,已经听了10000多节课。不难想象,她对课堂、教材以及学生的熟稔程度。听课听得多,评课自然精彩而深入。可是,刚开始接触“新基础教育”的时候,专家们不加修饰的直白和有一说一的坦率,让一些实验老师脸上着实有些挂不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反而从心底喜欢这样的评课了。老师们渐渐明白,“不伤害教师面子”的评课对教师其实是一种更大的伤害,“隔靴搔痒”的点评也只能让老师一时舒服而长远地难受。大家觉得“新基础教育”研究,真正把学术放在了首位,他们从不在学术之外兜圈,而以直抵学术核心的干脆爽利让老师们心生敬重。
在今天的评课环节,语文、数学、英语和班队活动进行了分组讨论。专家们对今天的16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和指导。正如吴亚萍老师所说,和以往的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一样,“新基础教育”是动真格的改革,是真做研究,做真研究。她特别强调,教师要实现自我的超越,要从认识、思考、研究、课堂设计等方面产生蜕变,尤其要从教材的逻辑转向学生发展的逻辑,要树立真正的“儿童立场”。吴老师还根据今天老师们上的几节课,从理论到实践,阐述了如何实现真正的“儿童立场”。对实验教师,专家们既有整体、宏观的指导,又有具体、细致的分析,有时甚至是手把手地教,把实验老师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专家们的尽心尽力也让老师们心存感激。
教师的变化
东青实验学校的教师接触“新基础教育”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期间,好多教师也都经历了从观望到好奇、害怕再到接受和欢迎的转变,现在一些参与实验的骨干教师对“新基础教育”甚至已经到了着迷的程度。一位年轻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非常害怕专家来听课,总怕出洋相,现在我恨不得她们天天来听我的课,我享受这样痛并成长着的快乐。
刚刚接受过专家指导的梅老师说,教学改革要想轻松地走捷径是不太可能的,必然会经历学习与改变的痛苦过程,把自己曾经认为“擅长”的东西改一改,虽然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点不适应,但对孩子的长期发展真的很要紧,我们到了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时候了。
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她正以历久弥新的创生智慧和穿透教育本质的学术魅力,吸引并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
(撰稿:梅亚锋 摄影:曹伟明)